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香橼的意思、香橼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香橼的解释

常绿小乔木或大灌木。有短刺。叶子卵圆形,总状花序,花瓣里面白色,外面淡紫色。果实长圆形,黄色,果皮粗而厚,供观赏。果皮中医入药。亦指这种植物的果实。 明 焦竑 《焦氏笔乘续集·旧曾集诸书药方嗣得者更录于此》:“治嗽方甚多,余得一方,但用香櫞去核,薄切作细片,以时酒同入砂瓶内,煮令熟烂。自昏至五更为度,用蜜拌匀,当睡中唤起,用匙挑服,甚效。”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十一月·时品》:“时维长至,贡物咸来:北置则獾貍麅鹿,野豕黄羊,风乾冰冻;南来则橙柑橘柚,香櫞佛手,蜜饯糖栖。”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香橼(学名:Citrus medica),又名枸橼,是芸香科柑橘属常绿小乔木或灌木。其名称最早见于《本草纲目》,李时珍释名:“橼,缘也,其香气可缘饰果品也。”该词在《汉语大词典》中定义为“一种柑橘类植物,果实长圆形,皮粗厚,可入药”。

从植物学特征看,香橼叶片呈椭圆形,边缘具细锯齿,叶柄无翼叶;花单生或簇生,花瓣白色带紫晕;果实表皮凹凸粗糙,成熟时呈金黄色,果肉酸涩不宜生食,但果皮含挥发油,具有特殊香气。《中国植物志》记载其原产印度、缅甸及中国西南地区,现广泛栽培于长江以南各省。

在传统医药领域,《中华本草》指出香橼干燥成熟果实可理气宽中、消胀降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将其列为理气药,临床用于治疗胸腹满闷、咳嗽痰多等症。明代《证类本草》更载有“香橼切片蜜渍,可作茶饮”的食疗方。

历代文献中,宋代《图经本草》详述其栽培方法,清代《广群芳谱》记载:“香橼虽不中食,而清香袭人,闺阁多置案头。”印证其兼具药用与观赏双重价值。

网络扩展解释

香橼(学名:Citrus medica)是一种芸香科柑橘属植物,兼具观赏与药用价值,其名称和特性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1. 植物学特征
    香橼为常绿小乔木或灌木,高约2-5米,枝条具短刺,叶片椭圆形或卵圆形,边缘有浅钝裂齿。果实呈长圆形或纺锤形,果皮厚而粗糙,黄色,香气浓郁,果肉酸或微甜。花期4-5月,果期10-11月。

  2. 药用价值
    其干燥成熟果皮入药,性味辛、苦、酸,温,归肝、肺、脾经。具有疏肝理气、宽中化痰、消胀除湿的功效,主治胸胁胀痛、咳嗽痰多、脘腹痞满等症。可煎汤或入丸散,常用量3-6克。

  3. 别名与分布
    别称枸橼、香泡树、枸橼子等,主产于四川、云南、福建等地,多生长于海拔350-1750米的高温湿润环境。

  4. 文化意象
    古代文学中常作为案头清供,如清代诗词描述其“冷韵”与“冰瓷”相映的雅致,象征高洁与清幽。

  5. 实用记载
    明代《焦氏笔乘》记载其止咳方:香橼去核切片,酒煮后蜜调服用,疗效显著。

总结来看,香橼既是具有观赏性的植物,也是传统中药的重要材料,兼具实用与文化意蕴。如需更完整的药用配伍或种植信息,可参考中医典籍或植物学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白吃剥裂不偶憯恸常姓阐校车音春尖丹青手大颜奠礼独木舟扼臂啮指耳旁风讹头菲林風凉粉色搞两面派孤峯海闹黑角横征暴敛鸿蒙黄芦黄麻紫书黄瑞会少离多奖杯匠衙鬋髻鉴人荠菜介气解玉浄域金口拘陋丽典柳陌旅食卖困面网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七筴轻车气体吸收砂眼慎谨神使鬼差诗颠诗体署理危栗尾生抱柱文绮无功而禄香球象玄消防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