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屈軼 ”。
“屈草”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需结合文献来源具体分析:
神话传说中的“屈轶草”
据古籍记载,“屈草”亦称“屈轶草”,是传说中能识别奸佞的神草。当佞人靠近时,草茎会自动弯曲指向对方,故又名“指佞草”。
例如南朝谢朓诗句“屈草戒谀”即用此典,强调以屈草警示谄媚之人。
比喻贤臣或正直之人
后世将“屈草”引申为能揭露奸邪的忠臣象征。如《旧唐书》赞袁高、薛存诚为“人中屈轶”,清代钱谦益也称贤臣为“京国之屈轶”。
“屈草”主要用于描述神话中的指佞神草及引申的贤臣意象,植物学中则指千屈草等湿地植物。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查字典》、《三日侍华光殿曲水宴代人应诏》等文献。
《屈草》是一个成语,表示屈服、妥协、低头认输的意思。
《屈草》的部首是艸,拆分后可以分为“艹”和“屈”两个部分。
“艹”的笔画数为3,读音为cǎo,表示“草”的意思。
“屈”的笔画数为8,读音为qū,表示“屈服、低头”的意思。
《屈草》一词来源于《左传·僖公十四年》:“曾子欲见孟子而卧屈葵藿之间。”葵藿指的是日葵和蒲公英等草本植物,屈葵藿之间即表示像草一样屈伏。后来逐渐演变成形容屈服、低头认输的意思。
《屈草》的繁体为「屈草」。
在古时候的写法中,《屈草》的“屈”字和现代汉字略有差别,写作“屈”字的下部是“卩”而不是“艹”,整体看起来更加像一个弯曲的身体。
他一开始拒绝承认错误,但最终还是屈草向老师道歉了。
屈服、******、屈从、屈身、屈就。
低头、屈从、妥协、屈服。
挺直、昂首、抗争、反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