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八旗制度的意思、八旗制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八旗制度的解释

清 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 明 万历 二十九年(1601年), 努尔哈赤 在牛录制的基础上建立黄、白、红、蓝四旗, 万历 四十三年(1615年)增建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共为八旗。所有满族成员均分别编入某一旗,世代不变。每旗(满语为“固山”)辖五参领(“甲喇”),每参领辖五佐领(“牛录”),平时生产,战时出征。 皇太极 时又将归附的蒙古人和汉人编为“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这种生产、行政和军事三位一体的组织形式,是适合当时满族的社会经济基础的,对满族的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入关后,这种组织形式的性质起了变化:生产职能逐渐缩小,军事、行政职能日益突出,发展成为单纯的统治人民的工具。 清 亡后,这一制度也随之瓦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八旗制度是清代特有的军事与行政合一的组织体系,始创于1601年努尔哈赤时期。其核心特征是以旗色和编制划分社会结构,兼具生产、军事、户籍管理等多重职能。该制度最初设立黄、白、红、蓝四旗,1615年扩展为八旗(镶边四旗与原四旗),后逐步形成满洲、蒙古、汉军八旗三大系统。

据《清史稿·兵志》记载,八旗实行“兵民合一”原则,成年男性平时从事生产,战时编入军队。每旗设都统管理户籍、赋税及军事训练,形成层级分明的“固山—甲喇—牛录”三级架构。这种制度在清初统一战争和政权巩固中发挥关键作用,康熙年间更衍生出“上三旗”(镶黄、正黄、正白)作为皇帝直属精锐部队的特殊地位。

历史学家杜家骥在《八旗与清朝政治论稿》中指出,该制度后期因人口膨胀、土地兼并等问题逐渐僵化,至雍正时期推行“养育兵”等改革仍未能根本解决旗人生计困境。1907年清廷正式裁撤八旗驻防,标志着这一延续三百余年的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网络扩展解释

八旗制度是清代满族特有的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形式,由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创立,后逐步发展为清朝统治的核心制度。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起源与发展

2.组织结构

3.职能与演变

4.特权与问题

5.历史影响

如需进一步了解旗籍管理或具体战役中的八旗作用,可参考相关历史文献或权威网页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騃庸傲霜斗雪白菟标准比例税冰茶冰壶秋月波扰不栉才人才辨觇国尺楮呆獃电化腐蚀都鄙对见封胡遏末蜂须国议盍合子横眉立眼宏奥回数加温既不索劲升嫉怒局诈昆仑使者连续画燎照厘定隶古立行蛮歌獠语旄期欧风美雨抛声调嗓配料披麻戴孝平渥前歌骐馵缺口镊子啬气十道室宇数据库管理系统踏脚钳贴零桐花途迳袜子违度握娖握要下舂乡隅先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