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制度的意思、八旗制度的详细解释
八旗制度的解释
清 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 明 万历 二十九年(1601年), 努尔哈赤 在牛录制的基础上建立黄、白、红、蓝四旗, 万历 四十三年(1615年)增建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共为八旗。所有满族成员均分别编入某一旗,世代不变。每旗(满语为“固山”)辖五参领(“甲喇”),每参领辖五佐领(“牛录”),平时生产,战时出征。 皇太极 时又将归附的蒙古人和汉人编为“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这种生产、行政和军事三位一体的组织形式,是适合当时满族的社会经济基础的,对满族的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入关后,这种组织形式的性质起了变化:生产职能逐渐缩小,军事、行政职能日益突出,发展成为单纯的统治人民的工具。 清 亡后,这一制度也随之瓦解。
词语分解
- 八旗的解释 清代满族的军队组织和户口编制制度,以旗为号,分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后又增建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八旗人的后代称八旗子弟,后多借指倚仗祖上有功于国而自己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
- 制度的解释 ∶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规章或准则管理货币制度 ∶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系以他们为首的腐朽制度的象征 ∶式样;规格制度宏敞详细解释.谓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易·节
网络扩展解释
八旗制度是清代满族特有的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形式,由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创立,后逐步发展为清朝统治的核心制度。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起源与发展
- 创立背景:八旗制度源于女真族的传统狩猎组织“牛录”(300人为一单位)。1601年,努尔哈赤初建黄、白、红、蓝四旗,1615年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形成“八旗”。
- 扩展:皇太极时期,征服的蒙古族和汉族被编入旗内,形成“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总兵力最高达十余万人。
2.组织结构
- 层级编制:
- 基础单位:牛录(300人,由牛录额真统领)
- 中级单位:甲喇(5牛录,1500人,甲喇额真统领)
- 最高单位:固山(5甲喇,7500人,固山额真统领),即“旗”。
- 旗帜区分:正旗为纯色四边形(如正黄旗),镶旗为五边形(如镶黄旗镶红边),其中镶黄旗地位最高。
3.职能与演变
- 军政合一:旗人“平时耕猎为民,战时披甲为兵”,兼具生产、军事和行政管理职能。
- 入关后变化:清朝入关后,军事职能强化,生产意义减弱。正黄、镶黄、正白三旗归皇帝直辖(“上三旗”),其余为“下五旗”。
4.特权与问题
- 旗人特权:八旗子弟在科举、法律和经济上享有优先权,例如通过“跑马圈地”占有土地。
- 社会弊端:部分旗人因特权养尊处优,逐渐腐化,成为纨绔子弟,削弱了八旗战斗力。
5.历史影响
- 积极作用:八旗制度在统一女真、建立清朝及初期扩张中发挥关键作用。
- 制度终结:随着清朝灭亡,八旗制度解体,但其军事和社会组织形式对清代历史影响深远。
如需进一步了解旗籍管理或具体战役中的八旗作用,可参考相关历史文献或权威网页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八旗制度"是指清朝时期建立的一种军事、行政和社会组织制度。下面是关于这个词的一些信息:
拆分部首和笔画:八旗制度的拆分部首是“八”和“旗”,其中“八”的部首是“入”,笔画数是二画;“旗”的部首是“方”,笔画数是五画。
来源:八旗制度最初源于满洲部落的军事组织,后来在清朝建立后发展成为一种整体的行政和社会制度。
繁体:八旗制度的繁体字是「八旗制度」。
古时候汉字写法:古代汉字中的“八旗制度”可能会有不同的记载方式,比如「八旗政」或「八旗鼓」。
例句:在清朝时期,八旗制度是满人统治的核心,通过将全国分为八个旗,来进行军事、行政和社会管理。
组词:旗手、旗下、旗人等。
近义词:满洲八旗制度、满洲兵制。
反义词:无。
希望这些信息能对你有所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百米白雪阳春百足不僵边僥薄养厚葬操办策免虫害聪颖辏力大鱼吃小鱼灯期电气车繁靡梵土飞檝蜚语凤眼莲腹肠广爱归凑古经害慌旱虐好合黄金榜晦显护旗见亮骄节金榜禁钥旧愆居址魁首凉温龙拏虎跳龙战虎争卢猎緑豆眉头一蹙,计上心来觅句木渎目莲戏劈画齐土弃瑕取用趣承仁智殿山岛收罗双井派四胡缩自天口完书畏瑟午季兀谁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