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毳帐的意思、毳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毳帐的解释

游牧民族所居毡帐。《新唐书·吐蕃传上》:“有城郭庐舍不肯处,联毳帐以居,号大拂庐,容数百人。”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兵部·蔡见庵宪使》:“数日后,仍送 蔡 入城,则虏妇已荐寝於毳帐数夕矣。” 明 徐复祚 《红梨记·路叙》:“他那里泣青山,投毳帐,做了他乡鬼。” 清 周亮工 《初闻徙信寄白门罗星子》诗:“柴车毳帐拥风霾,区脱天高孰与偕?”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毳帐(cuì zhàng)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古代游牧民族用毛毡制成的帐篷,是草原生活的典型居所。以下从权威词典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一、字义解析

  1. "毳"

    指鸟兽的细毛,特指柔软且可用于编织的绒毛。《说文解字》释为"兽细毛也",引申为毛毡类材质。

  2. "帐"

    即帐篷、帷帐,泛指可移动的居住空间。

    组合释义:"毳帐"即用绒毛毡毯制成的帐篷,强调其材质与功能属性。


二、文化背景与用途

毳帐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如匈奴、突厥、蒙古等)的传统居所,适应迁徙生活需求。其特点包括:


三、权威词典释义

  1. 《汉语大词典》

    毳帐:游牧民族居住的毡帐。

    例证引《新唐书·吐蕃传》:"有城郭庐舍不肯处,联毳帐以居。"

    (来源: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 《辞海》(第七版)

    毳帐:古代北方民族用兽毛毡做的帐篷。

    关联词条:"穹庐"指同类居住形态。

    (来源:夏征农、陈至立主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四、文学与历史中的象征意义

在诗词中,"毳帐"常作为边塞意象,象征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化的差异。例如:


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M].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21.
  2. 夏征农,陈至立. 《辞海》(第七版)[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9.
  3. 王力.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注:补充"毳"字释义)

网络扩展解释

“毳帐”是古代游牧民族居住的毡制帐篷,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1. 基本定义
    毳帐指用鸟兽细毛制成的毡帐,是游牧民族的传统居所。例如《新唐书》记载吐蕃人“联毳帐以居,号大拂庐,容数百人”,说明其规模较大,可容纳数百人。

  2. 结构与用途
    毳帐多以毛布或毡制成,具有防风保暖的功能,常见于北方草原地区。历史上曾用于安置贵族,如回鹘可汗设毳帐供公主居住。

  3. 别称与关联词
    在文献中,“毳帐”也称作“毳幔”或“毡帐”,例如《新唐书》中“下设毳幔以居公主”即指毳帐。

  4. 文化意义
    这一词汇反映了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和建筑特色,常见于汉文典籍对边疆民族的描述中。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记载,可参考《新唐书》相关章节或权威词典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安伏板插被子陛列层汉抽象劳动啜哄此处不留人,会有留人处大材小用豆实顿悟二次能源二协防伪风驱电击肤腴赶不及尲尬港洞贯率钱还返寒夜画殿互错祸中有福降榻借紫金珰经史百子景运纠折掘发康靖可鄙老泥南阳佳气前溪窃名气蛊凄冽劝譬群飞屈戍三段沙木赡护善业山吟泽唱祀场思摸诵志岁暮缩痕所有者权益所主太山贴亲通贿窝窝无缝天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