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闻利养”是佛教用语,指对名声与物质利益的执着追求,含贬义,常被用于强调修行者应摒弃的世俗欲望。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源与结构
佛教语境中的含义
若需更深入探讨佛教经典中的具体例证,可参考《佛母般若经》原文或相关注疏。
《名闻利养》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名声显赫、广为人知并德高望重。它形容一个人在社会上享有盛誉和声望,同时还能从中受益和得到利养。
《名闻利养》这个成语的拆分部首分别是“口”、“言”和“禾”,而它的总笔画数是16画。
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论语·卫灵公》篇中,其中有一句:“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这句话后来发展演变,形成了现在的成语《名闻利养》。
《名闻利养》这个成语的繁体字为「名聞利養」。
在古代,成语《名闻利养》的汉字写法略有不同。其中,《名》的古汉字写法是「明」,《闻》的古汉字写法是「聞」,《利养》的古汉字写法是「利養」。
1. 他因为救了那个落水的小孩而名闻利养,成为社会上的英雄。
2. 这位大夫凭借其高超的医术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名闻利养,受到了广大患者的赞誉。
与《名闻利养》相关的组词有:
- 名人:指在特定领域或社会中有知名度和盛誉的人。
- 利益:指从某种行动或活动中获得的好处或收益。
- 养育:指养活、抚养孩子或动物。
与《名闻利养》意思相近的成语有:
- 声名鹊起:指名声很快地传开,蜚声盛行。
- 口碑载道:指口口相传,人们对某人或某事物的评价很高。
与《名闻利养》意思相反的成语有:
- 默默无闻:指一个人在社会上没有名声,默默无人知晓。
- 罪大恶极:形容犯罪行为极其严重,声名狼藉。
希望以上的信息能够满足您的需求,谢谢!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