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oke] 牛拉東西時用的器具,架在牛脖子上
牛拉車時駕在脖子上的套具。《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木牛流馬,皆出其意” 裴松之 注引《諸葛亮集》:“細者為牛鞅,攝者為牛鞦軸。”
“牛鞅”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牛鞅(拼音:niú yàng)指牛拉車或耕作時架在脖子上的套具,主要用于固定牽引力。該詞由“牛”和“鞅”組成: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諸葛亮集》提到:“細者為牛鞅,攝者為牛鞦軸”,說明其作為古代農具的組成部分。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語詞典》或農具相關曆史文獻。
《牛鞅》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一種用來牽引牛的繩子。牛鞅通常由皮革、麻繩或者尼龍制成,用來連接牛套在耕田機具上。
《牛鞅》的部首是「牛」,表示這個詞與牛相關。它的總筆畫數為11。
牛鞅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農耕社會。在古代,人們使用牛來耕地,用牛鞅将牛與耕田機具連接在一起,便能使農作物耕種更加高效。因此,「牛鞅」這個詞就出現了。
牛鞅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
在古時候,牛鞅的字形和現今基本相同。起初,字形中的「牛」字部分寫得更為簡化,後來逐漸演變為現代的形狀。
1. 農民将牛鞅牢牢地系在耕田機具上。
2. 他把牛鞅松開,讓牛奔跑在田野中。
1. 牛群(niú qún):指一群牛。
2. 拖牛(tuō niú):指用繩子或者牛鞅拉動牛前進。
3. 牽引(qiān yǐn):指用牛鞅或繩索等固定物體并通過拉動主動将其移動。
牛辔(niú pèi):指用來安放在牛頸部的鞍具,也用來拉動牛。
自由(zì yóu):指沒有被束縛或綁縛的狀态,與用牛鞅連接的牛形成對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