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比物的意思、比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比物的解釋

(1).齊同其馬力。物,馬之力。《詩·小雅·六月》:“比物四驪,閑之維則。” 朱熹 集傳:“比物,齊其力也。凡大事、祭祀、朝覲、會同,毛馬而頒之。凡軍事,物馬而頒之。毛馬齊其色,物馬齊其力。”

(2).泛指協調衆物,使和諧、配合得當。《禮記·樂記》:“樂者,審一以定和,比物以飾節。” 鄭玄 注:“比物,謂雜金、革、土、匏之屬也。”

(3).連綴同類的事物,進行排比歸納。《韓非子·難言》:“多言繁稱,連類比物,則見以為虛而無用。”《文選·顔延之<祭屈原文>》:“身絶 郢 闕,迹遍 湘 幹。比物荃蓀,連類龍鸞。” 李善 注引 王逸 《<楚辭>序》:“善鳥香草,以配忠貞,虯龍鸞鳳,以託君子。” 明 何景明 《與李空同論詩書》:“僕謂詩文有不可易之法者,辭斷而意屬,聯類而比物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比物”是一個多義的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層解釋:

一、本義:協調馬匹力量

指通過統一馬匹的體力或毛色,使其整齊劃一。這一用法源自《詩經·小雅·六月》中“比物四骊,閑之維則”,朱熹在注釋中明确提到“比物”即“齊其力”或“齊其色”。古代在軍事或禮儀場合,會根據需求選擇統一馬匹的力量(物馬)或毛色(毛馬)。


二、引申義:協調事物配合

泛指通過調配不同屬性的事物,使其和諧運作。例如《禮記·樂記》記載:“樂者,審一以定和,比物以飾節”,鄭玄注解此處的“比物”指将金屬、皮革、陶土、葫蘆等不同材質的樂器組合,形成協調的節奏。


三、修辭手法:類比歸納

指連綴同類事物進行排比或比喻,屬于文學創作手法。如《韓非子·難言》批評“連類比物”可能顯得空泛,而《漢書》中“比物此志”則強調通過具體事物寄托心意。此用法後來衍生出成語“比物連類”,成為古代文論中常見的表達方式。


補充說明

“比”字本身有比較、類比之意(如《漢典》解釋“比興”為文學手法),這為“比物”的引申義提供了詞源基礎。需注意,“比物”在具體文獻中可能側重某一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以上内容綜合自多來源,完整考據可參考《詩經》《禮記》《韓非子》等典籍及相關注釋。)

網絡擴展解釋二

比物

比物(bǐ wù)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比”和“物”兩個字組成。它的意思是“比較物體的差異或相似”。下面來具體了解一下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拆分部首和筆畫

“比”的拆分部首是比字底部的比字旁,筆畫數為4;“物”的拆分部首是勿字頭部的物字旁,筆畫數為8。

來源和繁體

“比物”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說文解字》。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有一種繁體形式是“比”的左右結構結合了兩個“比”字旁,而“物”的書寫形式與現代相似。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不同。例如,繁體字“比”可以寫作“匕比弓人”,而繁體字“物”則可以寫作“牛舌目禾”。

例句

1. 他善于比物,不斷思考事情的不同方面。

2. 這篇文章通過比物的手法,生動地描述了大自然的美景。

組詞

1. 比物猶見人如心(比較人與心的關系)

2. 物以類聚(物體按照類别聚集在一起)

3. 比翼雙飛(兩隻鳥展示共同飛行的景象,形容夫妻或伴侶共同努力)

近義詞

比較、對照、對比

反義詞

同類、相同、相似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