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麥制的酒母。《左傳·宣公十二年》:“ 還無社 與司馬 卯 言,號 申叔展 。 叔展 曰:‘有麥麴乎?’” 楊伯峻 注:“麥麴即今之酒母,用以釀酒者,蓋蒸麥以為之,故曰麥麴。” 唐 白居易 《酒功贊》:“麥麴之英,米泉之精,作合為酒,孕和産靈。”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八:“遽令發掘,其下乃麥麴耳。”
麥曲是傳統釀酒工藝中用于糖化發酵的催化劑,主要應用于黃酒生産。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麥曲是以小麥為原料,通過破碎麥粒并壓制成方磚型,再經特定溫濕度環境培養糖化菌(如黴菌、酵母菌)制成的酒母。其制作過程需控制溫度(約60℃)、時間(30-35天)及水分(13%以下),最終形成具有糖化能力的曲塊。
麥曲的曆史可追溯至古代,《左傳·宣公十二年》已有“麥麴”相關記載,唐代白居易的詩文中也提到其釀酒用途。
提示:若需了解具體生産工藝或現代應用案例,可參考權威釀酒文獻或行業報告。
《麥曲》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是田地裡的麥子。麥子是一種重要的農作物,可以用來制作面食,如面條和面餅。
《麥曲》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麥”和“曲”,其中,“麥”是指麥子,也是“谷”字的異體,“曲”表示田地或地塊。
根據筆畫順序來看,整個詞的筆畫數為12畫。其中,“麥”字由4畫組成,而“曲”字則由8畫組成。
《麥曲》這個詞的來源比較普遍,是古代漢字的衍生之一。它是由兩個字組合而成的,每個字都具有獨特的意義,共同組成了一個更加具體的概念。
在繁體字中,詞語《麥曲》的寫法是「麥曲」。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詞語《麥曲》的寫法可能會略有不同。根據不同的時代和流派,筆畫的順序和字形的細節可能會有所變化。然而,總體來說,古代的書法流派都會尊重基本的字形結構,保持字體的完整性。
1. 田地裡的麥曲應該大豐收。
2. 他種了很多麥曲,為農民們帶來了豐富的糧食。
3. 我喜歡在陽光下欣賞麥曲的金黃色。
與詞語《麥曲》相關的其他詞語有: 1. 麥子:指麥谷的種子。 2. 曲地:指用于種植莊稼的田地。 3. 田地:指用于農業種植的一片土地。
近義詞: 1. 麥田:指種植麥子的田地,與麥曲的意思相近。 2. 麥谷:指麥子所種植的地方,也可以指麥子本身。 反義詞: 1. 草地:指長滿草的土地,與麥曲所指的田地不同。 2. 禾田:指種植禾谷作物的田地,與麥曲所指的田地也有所差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