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paulement] 類似胸牆的土築擋牆,主要用來掩護側翼
僅能及肩的矮牆。語出《論語·子張》:“譬之宮牆, 賜 之牆也及肩。” 晉 潘嶽 《河陽庭前安石榴賦》:“土階無等,肩牆惟淺。” 南朝 梁 沉約 《郊居賦》:“遷甕牖於蘭室,同肩牆於華堵。”
“肩牆”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兩種解釋:
指僅能及肩的矮牆或土築擋牆,主要用于掩護側翼。該含義源自《論語·子張》中“賜之牆也及肩”的典故。具體特點包括:
形容人與人之間緊密合作的狀态,取“肩并着肩如牆壁般堅固”的意象。該用法強調:
最初作為實體建築術語出現于春秋時期(《論語》記載),後在南朝梁代沈約《郊居賦》等文學作品中延續使用。現代漢語中衍生出比喻義,成為較少見的成語表達。
注:如需查看具體古籍原文或軍事工事圖解,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第9172頁或軍事工程類文獻。
肩牆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肩和牆。肩,部首為⺼,筆畫數為4,讀音為jiān,表示肩膀部位;牆,部首為土,筆畫數為6,讀音為qiáng,表示用土砌成的隔離物。
這個詞的來源較為明确,最早出現在《周禮·祭器志》這本古代文獻中,用來描述在宗廟大門兩側的牆壁,作為宮殿建築的一部分。肩牆作為建築的一部分,既起到了支撐對稱的作用,也起到了裝飾的作用。
“肩牆”在繁體字中仍然保持着相同的形狀和意思,并沒有發生變化。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對于“肩牆”的寫法有所不同。其中流行的寫法為:“肩”是“⺼”字頭,下面寫“肀”,表示肩膀的形狀;“牆”是“土”字頭,下面寫“曷長方形”,表示建築的意思。
以下列舉一些有關肩牆的例句:
組詞:肩膀、牆壁、古建築。
近義詞:牆體、牆壁。
反義詞:門扉、入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