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席藁 ”。1.以稿薦為坐席。古時臣下表示請罪的一種方式。亦用作居喪的禮節。《史記·範雎蔡澤列傳》:“ 應侯 席槀請罪。” 宋 蘇轼 《上神宗皇帝書》:“自知瀆犯天威,罪在不赦,席藁私室,以待斧鉞之誅。” 清 丁澎 《風霾行》:“丞相席藁請避位,帝曰咨爾言非虛。”《宋書·禮志二》:“陛下以萬乘之尊,履布衣之禮,服粗席藁,水飲蔬食。”《晉書·禮志中》作“席槀”。
(2).指貧家的坐卧之具。 唐 王維 《酬諸公見過》詩:“媿無莞簟,班荊席藁。” 清 黃宗羲 《書澹齋事》:“夏則竹扇疏巾,冬則席藁敗絮。”
席槀(xí gǎo)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古代詞彙,其核心含義指用禾稈編織而成的草席。這一器物在古代文獻中多與喪葬禮儀、簡樸生活場景相關聯。
從構詞角度分析,“席”指供人坐卧的鋪墊物,《說文解字》釋為“藉也”,即鋪墊之意;“槀”通“稾”,《說文解字》注“禾稈也”,特指農作物脫粒後的莖稈部分。二字組合構成偏正結構,完整表述了器物的材質與功能。
在古代禮制文獻《禮記·喪大記》中,記載喪家“寝苫枕塊”的守孝制度,其中“苫”即草席,與“席槀”材質相通,體現古代“事死如事生”的倫理觀念。漢代鄭玄注《周禮》時,特别強調“槀鞂”作為祭祀用品的等級差異,側面印證此類編織物在古代禮儀體系中的規範作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屬罕見用詞,主要見于古典文獻研究領域。其文化價值在于承載着中國古代“敬天法祖”的倫理思想,以及“節用惜物”的生活智慧,成為研究傳統禮儀文化的重要語言标本。
“席槀”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讀音與結構
拼音為xí gǎo,由“席”(坐卧鋪墊用具)和“槀”(同“藁”,指幹草或稿薦)組成,字面意為“以草席為坐具”。
核心含義
異體寫法
亦作“席藁”,如蘇轼《上神宗皇帝書》中“席藁私室,以待斧钺之誅”。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用例,可參考《漢典》或《HttpCN詞典》的原始詞條。
暗劣犴庭稗沙門百則抃轉禀秀唱喁抄總兒成團打塊遲逾出轍村旗大饽饽凍冰感附甘子歌梁诃梨勒黃金軀荒流簡紙解弁謹盜勁骨豐肌津塗苴茅焘土課椅枯苗望雨麗芳伶仃盭绶龍姿驢前馬後滿坐馬劄蒙特卡洛怒吽吽歐瞻盆子平道巧辯螼螾任誕人彜乳穴颯剌剌身錢試崗熟紅殊選四分五落宋臈松蔭田隴通家之好推濤作浪窩裡炮象廊陷詐恓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