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udent studying abroad;returned student] 正在或曾在外國學習的學生
謂留于他國學習的學生。《老殘遊記續集遺稿》第四回:“二兒子,叫他出洋,做留學生,将來放外國欽差。” 錢锺書 《圍城》一:“照例每年夏天有一批 中國 留學生學成回國。”
“留學生”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留學生指在母國以外的國家或地區接受教育的學生,涵蓋攻讀學位(學士、碩士、博士)、參與交換項目或短期培訓等學習形式。其核心特征是跨越國界進行學習或研究,且通常需持有學生簽證。
該詞起源于中國唐朝,最初特指日本遣唐使回國後仍留在中國學習的學生(“留學生”),與短期學習的“還學生”相區别。這一稱呼後演變為泛指所有在外國學習的學生。
據中國教育部統計,1978-2015年間累計出國留學生達404.21萬人,近80%選擇回國發展,反映留學與人才流動的緊密關聯。
從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特定群體,到如今全球化的教育現象,“留學生”一詞承載了曆史淵源與現代教育國際化的雙重内涵。
《留學生》是指那些到外國國家或地區進行學習的人。他們離開自己的祖國,前往他國接受更高等教育或深造學術知識。
《留學生》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和“子”,其中“⺍”是一個常見的漢字部首“彳”的變形,表示行走,而“子”則是一個獨立的漢字。
根據部首的不同,筆畫的數目也會有所不同。以簡體字為例,先寫上邊的“⺍”,首先向右一畫,再由中部向下一畫,最後由中部向右下一畫;接着是下邊的“子”,先寫左豎一畫,再寫右豎一畫,最後寫上邊的一橫。
《留學生》一詞在中國出現較晚,起源于20世紀初。當時中國學子開始前往海外留學,成為中國近代史上一部分重要的群體,于是“留學生”一詞逐漸被使用和流傳開來。
繁體字中,“留學生”的寫法為「留學生」。
在古代漢字中,留學生一詞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基本可見“留”、“學”和“生”等字。例如,“留”字有時會以其古體“留”表示。
1. 小明是一名留學生,他去了美國讀大學。
2. 這個學校有許多留學生,來自不同的國家和地區。
1. 留學生證:指證明一個人身份為留學生的證件。
2. 留學生活:指留學生在外國進行學習生活的經曆。
1. 留學者
2. 國際學生
1. 國内學生
2. 留在本國學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