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驅的意思、三驅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驅的解釋

古王者田獵之制。謂田獵時須讓開一面,三面驅趕,以示好生之德。《易·比》:“九五,顯比,王用三驅。” 孔穎達 疏:“ 褚氏 諸儒皆以為三面著人驅禽。必知三面者,禽唯有背己、向己、趣己,故左右及於後,皆有驅之。”一說,田獵一年以三次為度。 陸德明 釋文引 馬融 雲:“三驅者,一曰乾豆,二曰賓客,三曰君庖。”《漢書·五行志上》:“故行步有佩玉之度,登車有和鸞之節,田獵有三驅之制。”此謂田獵以三驅為度,見 顔師古 注。 唐 吳兢 《貞觀政要·君道》:“樂盤遊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 戈直 注:“三驅者,圍合其三面,前開一路,使之可去,不忍盡物,好生之仁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三驅”是中國古代典籍中與田獵制度相關的術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1. 田獵方式:圍三面開一路
    古時君王狩獵,會從三面(左、右、後)驅趕獵物,而留出前方作為逃生通道,以此體現“好生之德”。
    依據《易經·比卦》“王用三驅”的記載,孔穎達注解為“三面着人驅禽”,強調不趕盡殺絕的仁德。唐代魏徵在《論時政疏》中也引用此意,勸谏帝王節制狩獵,保持仁心。

  2. 田獵頻率:一年三次為度
    另一種說法認為“三驅”指每年田獵次數不超過三次,分别用于祭祀(幹豆)、宴請賓客、供給君王膳廚(君庖)。此解釋源自漢代馬融對《易經》的注釋。

延伸意義
在《漢書》《貞觀政要》等文獻中,“三驅”被引申為帝王應遵循的法度,既約束行為又體現治國理念,如唐代吳兢強調“慎始敬終”,将狩獵規範與勤政态度結合。

兩種解釋雖有差異,但核心均指向古代統治者的節制與仁德觀念。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三驅》的意思

《三驅》是一個中文詞彙,意為“三個驅動”。它是由“三”和“驅”兩個字組成的,用來形容三個力量或動力驅動某個事物的運行或發展。

拆分部首和筆畫

《三驅》的第一個字“三”是由“一”和“二”組成的,拆分後的部首為“一”,總共有三個筆畫。

《三驅》的第二個字“驅”是由“馬”和“區”組成的,拆分後的部首為“馬”,總共有七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三驅》這個詞的來源比較普遍,它可以用來描述各種現象或事物的三個驅動力。例如,在經濟學中,可以指代供給、需求和利率三個因素對市場的影響。

在繁體字中,寫作“三驅”,拆分部首和筆畫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比較繁複,而《三驅》這個詞在古代是這樣寫的:“叁驅”。其中,“叁”是表示“三”的古體字,“驅”與現代寫法一樣。

例句

1. 這個項目的成功離不開技術、市場和團隊的三驅。

2. 經濟的發展需要政府、企業和消費者的三驅。

組詞

其他以“三驅”為詞根的組詞包括:

1. 三驅動力

2. 三驅動模型

3. 三驅動分析

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三動力、三推動。

反義詞:無驅、單驅。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