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fishing for the moon in the sea——strive for the impossible] 比喻白费力气,做根本办不到的事
却又不知姓名住址,有影无踪,海中捞月。——《初刻拍案惊奇》
(2) 亦作“海底捞月”
喻劳而无功,白费气力。《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 临安府 也没奈何,只得行个文书访拿,先前的两个轿夫,却又不知姓名住址,无影无踪,海中捞月,眼见得一个夫人送在别处去了。”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导论二:“这点如不弄明了,简直等于是海中捞月一样了。”
“海中捞月”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为详细解释:
比喻徒劳无功、白费力气,试图做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事。其核心意义与“海底捞月”“水中捞月”相同,均强调不切实际的努力。
最早出自明代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临安府也没奈何,只得行个文书访拿……无影无踪,海中捞月。”
现代作家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也曾引用:“这点如不弄明了,简直等于是海中捞月一样了。”
提示: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初刻拍案惊奇》等古典文学作品。
《海中捞月》是一个成语,意指做出不可能的事情或盲目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
《海中捞月》的部首是水,部首拆分后是氵,笔画数目为8画。
《海中捞月》最早见于中国古代的民间传说故事。据传说,有一个傻子看见海面上的月亮,想要捞到手中,因此跳入海中试图捞取。这个故事后来逐渐演变成成语《海中捞月》,用来形容不切实际的幻想或不可能的愿望。
《海中撈月》(繁体字)
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中,有些字形与现代有所不同。而《海中捞月》在古时候的写法为「海中撈月」。
他的计划就像是《海中捞月》,完全不现实。
海捞月、海中捞月、捞月、中捞
空中楼阁、缘木求鱼
步步为营、脚踏实地
隘穷白事本师变改弊止谗诽畅道是诚效词牌怛怛单处淡荡盗钞儿女肠鹅掌风斾凤仙花高人一等歌妓嗐声跺脚含靁壕壍宦室晦冥见客奸衅脚碰脚甲头金窓景助锦囊计疚疾咎誉倨悍窥覗坤轴蜡蒂了干连梃岭海流劫鲁讷窃吹青云直上然眉软香巢锐利睿质三过笔扫地俱尽上去审谕随方太族纬候跣跳小马习惯若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