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民的意思、害民的详细解释
害民的解释
伤害人民。《易·节》:“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 汉 焦赣 《易林·坤之大壮》:“岁飢无年,虐政害民。” 唐 韩愈 《唐故河南令张君墓志铭》:“君曰:‘刺史可为法,不可贪官害民。’”
词语分解
- 害的解释 害 à 有损的,与“益”相对:害虫。害鸟。 引起灾难的人或事物,坏处:害处。祸害。灾害。为民除害。 使受损伤:害人。损害。伤害。危害。 发生疾病:害眼。 心理上发生不安定情绪:害羞。害怕。 杀死:杀害
- 民的解释 民 í 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人民。民主。民国。民法。公民(在一国内有国籍,享受法律上规定的公民权利并履行公民义务的人)。国民(具有国籍的人)。 指人或人群:居民。民族。 劳动大众的,非官方
网络扩展解释
“害民”是一个汉语词语,其核心含义为“伤害人民”,通常用于描述统治者或官员的暴政、腐败等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和相关背景:
1.基本释义
- 词义:指通过不当政策、暴虐手段或滥用权力对百姓造成伤害。这一概念在历史文献中常与“虐政”“欺君”等词关联,强调对民众利益的侵害。
2.历史用例与文献来源
- 《三国演义》:第五回提到“董卓专权,欺君害民”,刻画了权臣祸国殃民的形象。
- 《易经·节卦》:“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说明古代已强调制度约束以避免侵害民众。
- 唐代韩愈:在《唐故河南令张君墓志铭》中记载“不可贪官害民”,反映唐代对清廉政治的倡导。
- 汉代焦赣:于《易林》中以“虐政害民”描述饥荒与暴政的双重灾难。
3.使用场景与延伸
- 多用于批判性语境,如抨击官员腐败(如“贪官害民”)、暴政统治(如“虐政害民”)等。
- 近义词包括“虐民”“殃民”,反义词如“利民”“惠民”。
4.综合背景
“害民”一词贯穿中国古代政治伦理,强调统治者对民众的责任,其反面则是“仁政”。这一概念在儒家思想中尤为重要,体现了“民本”思想的根基。
如需进一步探究具体文献中的用例,可参考《三国演义》《易经》等原文,或查阅权威词典(如汉典)的详细释义。
网络扩展解释二
害民
《害民》是一个汉字词语,由“宀”和“非”两个部首组成,共计8个笔画。
来源
《害民》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夏本纪》中,形容有害于民众的行为或事物。
繁体
《害民》的繁体字为「害民」,拆分部首和笔画完全相同。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中,害民的写法并无区别。
例句
1. 这个政策实施以后,不仅没有起到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反而造成了害民害己的结果。
2. 某些不法商家为了追求暴利,采取虚假宣传手法,实在是太害民了。
组词
1. 害民害己
2. 害民之心
3. 害民者
近义词
伤民、损害民众、危害人民
反义词
利民、惠民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