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清廉節儉。《漢書·朱博傳》:“ 博 為人廉儉,不好酒色遊宴。”《宋書·劉懷默傳》:“在任廉儉,不營財貨,所餘公祿,悉以還官。” 宋 葉適 《中大夫趙公墓志銘》:“廉儉終身,不用公庫物。” 清 陳康祺 《壬癸藏劄記》卷十一:“ 乾隆 至今,不少敢言之諫官,求如通政之廉儉為體,剛正為用,亦本朝有數直臣也。”
(2).指節省。 唐 孟雲卿 《田園觀雨兼晴後作》詩:“秋成不廉儉,歲餘多餒飢。”
“廉儉”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lián jiǎn,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清廉節儉
指為官或為人時品行端正,不貪圖財物且生活簡樸。
指節省
強調日常用度的節制與珍惜,避免浪費。
“廉儉”融合了道德修養與生活實踐,既可用于描述官員廉潔自律(如《漢書》),也可指代個人或家庭的節儉行為(如唐詩)。其核心在于通過克制欲望實現品性與資源的雙重平衡。
廉儉是一個具有正能量的詞彙,它代表着節約、樸素和謹慎的意思。廉儉的人不浪費資源,不奢侈消費,追求簡樸的生活方式。
廉儉的拆分部首為廣(午),儉的拆分部首為人。廉儉的總筆畫數為19,其中廉的筆畫數為8,儉的筆畫數為11。
“廉儉”一詞最早出現在《尚書·虞夏書》中,其意為“節約有餘”,強調行為謹慎、不奢侈。在古代,廉儉被認為是一種美德和行為準則,并深受古代文化的影響。
在繁體字中,廉儉的寫法為「儉儉」。
在古代,廉儉的寫法為「廉儉」,其中的「儉」字通常是用「儉」字代替。
1. 他一直保持廉儉的生活習慣,從不浪費。
2. 這個節目傳遞了廉儉節約的價值觀。
節儉、克己、勤儉、清苦、簡樸
節約、節儉、樸素、節制、儉約
奢侈、奢華、浪費、揮霍、奢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