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外地寄寓的居民。《後漢書·馬援傳》:“詔 武威 太守,令悉還 金城 客民,歸者三千餘口,使各反舊邑。” 李賢 注:“ 金城 客人在 武威 者。”《清史稿·食貨志一》:“凡客民在内地貿易,或置有産業者,與土著一律順編。” 清 夏燮 《中西紀事·五口釁端》:“其首 劉麗川 者, 粵 東寄居在 滬 之客民也。”
(2).晚 清 下江 一帶“哥老會”的别稱。 張篁溪 《蘇報案實錄》:“推客民之始,由於 同治 三年光復 金陵 以後,當事有裁兵之議,沿 江 子弟結連遊兵號稱‘哥老會’。其會中人屢屢肇事,以名不雅馴,遂故稱為‘客民’。”
“客民”一詞在不同曆史時期和文化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外地移民或寄居者
指從外地遷入并在某地長期居住的群體。例如《後漢書·馬援傳》記載的“金城客民”,即遷居至武威的外地居民()。清代官方文獻也明确将客民定義為“在内地貿易或置有産業者”,并要求與本地人統一管理()。
曆史特定群體的别稱
晚清時期,長江下遊(下江一帶)的“哥老會”成員曾自稱或被稱作“客民”,這一稱呼源于同治年間裁兵後形成的民間組織()。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案例(如哥老會與客民的關系),可參考《清史稿》或地方志文獻。
客民是一個中文詞彙,通常用來指代外來移民或流動人口,特别是在古代中國的曆史背景下。這個詞語中的“客”代表來自其他地方的人,而“民”則表示人民或居民。
“客民”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宀”和“民”,它們分别位于左右兩邊。如果按照筆畫來拆分,這個詞共有8個筆畫。
客民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社會體系。在古代中國,由于各種原因,将外來人口或流動人口歸為“客民”,他們在當地往往沒有土地所有權,被認為是外來的訪客。
客民在繁體中的寫法是「客民」。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客民的寫法和現代相比可能有所不同。需要注意的是,古代漢字的變化比較複雜,因此這裡隻提供一個一般情況下的古代寫法參考:
客:刻(上) + 口(下)
民:亻(左) + 心(右)
1. 這個城市吸引了許多客民前來謀求工作機會。
2. 加強對客民群體的社會保障是我們的重要任務之一。
3. 客民的到來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1. 客人:指到訪他人家中或場所的人。
2. 人民: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公民或居民。
外來人口、流動人口
本地人、土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