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駭遽的意思、駭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駭遽的解釋

驚慌。《楚辭·九章·惜誦》:“衆駭遽以離心兮,又何以為此伴也。” 洪興祖 補注:“言衆人見己所為如此,皆驚駭遑遽,離心而異志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駭遽"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其含義側重于形容人因突然的驚吓或變故而表現出的極度驚慌與倉促狀态。以下從詞典角度詳細解釋:

  1. 字義拆解與組合義

    • 駭 (hài):本義指馬受驚,引申為震驚、害怕、使人驚恐。《說文解字》:“駭,驚也。” 強調因意外或可怕事物引起的強烈心理反應。
    • 遽 (jù):本義指送信的快車或驿馬,引申為急速、匆忙、倉促。《說文解字》:“遽,傳也。” 強調行動上的急促、慌忙。
    • 駭遽 (hài jù):二字組合,意為因受驚駭而倉皇失措、慌忙急迫。形容人在遭遇突發變故或巨大驚吓時,内心極度恐慌,行為上表現為手忙腳亂、來不及應對的狀态。
  2. 核心釋義

    • 形容極度驚慌失措的樣子。
    • 指因受驚而匆忙慌亂。
  3. 用法與語境

    • 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尤其是文言文或詩詞中,用以描繪人物在突發事件(如戰争、災禍、噩耗等)面前的心理和行為反應。
    • 常帶有強烈的負面情感色彩,強調恐慌的程度之深和反應的倉促無序。
    • 例句:
      • 屈原《楚辭·九章·惜誦》:“衆駭遽以離心兮,又何以為此伴也?”(衆人驚恐慌亂而離心離德啊,又怎能做我的同伴?)
      • 《宋史·李綱傳》:“金使來,宰相駭遽不知所為。”(金國使者到來,宰相驚慌失措不知道該怎麼辦。)
  4. 近義詞

    • 驚惶失措、倉皇失措、張皇失措、手足無措、魂飛魄散。
  5. 現代使用

    • 在現代漢語口語和一般書面語中,“駭遽”已非常罕見,基本被“驚慌失措”、“倉皇”等詞取代。
    • 主要出現在研究古代文獻、曆史著作或仿古的文學創作中。

引用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線上版):該詞典是漢語詞彙釋義的權威工具書,對“駭遽”一詞有明确收錄和解釋,強調其“驚慌”的核心含義。可參考其電子版或官方網站(如:http://www.hydcd.com)進行查詢核實。
  2. 《楚辭》注本(如中華書局版):作為“駭遽”一詞的經典出處,《楚辭》的權威注本(如王逸注、洪興祖補注等)對《惜誦》中“衆駭遽以離心兮”一句的注解是理解該詞古義的重要依據。
  3.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王力等編):該字典對“駭”和“遽”的單獨釋義清晰準确,有助于理解“駭遽”的構詞理據和組合意義。

網絡擴展解釋

“駭遽”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驚慌、驚惶急迫,具體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詞義來源
    該詞出自《楚辭·九章·惜誦》中的“衆駭遽以離心兮”,洪興祖補注稱:“言衆人見己所為如此,皆驚駭遑遽,離心而異志也。” 此處“駭”指驚吓,“遽”表急迫,二字組合強調因突發狀況而産生的慌亂情緒。

  2. 語境用法
    多用于描述群體或個體因意外事件而表現出的心理狀态。例如原句中,衆人因屈原的言行感到震驚,導緻人心離散,體現“駭遽”的群體性驚慌特征。

  3. 現代關聯
    現代漢語中,“駭遽”已不常用,但其單字仍有衍生含義。如“駭人聽聞”保留“駭”的驚吓義,“急遽”則延續“遽”的急促義,但兩者組合的古典語境已逐漸消失。

  4. 注意辨析
    個别資料(如)提到“匆忙”義,但此解缺乏權威文獻支撐,可能是對“遽”單獨含義的誤延,需以《楚辭》及漢典釋義為準。

“駭遽”是形容因突發沖擊導緻的驚慌失措狀态,具有文學性和曆史性,多見于古典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按法邦灋碧鱗鱗冰涼不須鞭慘闇長長短短長番乘堅策肥踟蹰不前馳術徂背膽顫心驚踮腳厎厲方麯風鬟怫然不悅鶴肩橫卷呵辟還債毀面溷冒夥并鵁鶄驕專鹡鸰在原擊落景初曆驚驚怍怍極日抗迹課最款款而談愦鬧魁碩婪詐蓮界枥骥理具麥季面色如土妙肖蔑須有磨扇壓住手墨刑難必乾煩戚慘七十二鑽色澤上場門善門難開書命舒徐私淑艾屠絶托物無地可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