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骇遽的意思、骇遽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骇遽的解释

惊慌。《楚辞·九章·惜诵》:“众骇遽以离心兮,又何以为此伴也。” 洪兴祖 补注:“言众人见己所为如此,皆惊骇遑遽,离心而异志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骇遽"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其含义侧重于形容人因突然的惊吓或变故而表现出的极度惊慌与仓促状态。以下从词典角度详细解释:

  1. 字义拆解与组合义

    • 骇 (hài):本义指马受惊,引申为震惊、害怕、使人惊恐。《说文解字》:“骇,惊也。” 强调因意外或可怕事物引起的强烈心理反应。
    • 遽 (jù):本义指送信的快车或驿马,引申为急速、匆忙、仓促。《说文解字》:“遽,传也。” 强调行动上的急促、慌忙。
    • 骇遽 (hài jù):二字组合,意为因受惊骇而仓皇失措、慌忙急迫。形容人在遭遇突发变故或巨大惊吓时,内心极度恐慌,行为上表现为手忙脚乱、来不及应对的状态。
  2. 核心释义

    • 形容极度惊慌失措的样子。
    • 指因受惊而匆忙慌乱。
  3. 用法与语境

    • 该词多见于古代文献,尤其是文言文或诗词中,用以描绘人物在突发事件(如战争、灾祸、噩耗等)面前的心理和行为反应。
    • 常带有强烈的负面情感色彩,强调恐慌的程度之深和反应的仓促无序。
    • 例句:
      • 屈原《楚辞·九章·惜诵》:“众骇遽以离心兮,又何以为此伴也?”(众人惊恐慌乱而离心离德啊,又怎能做我的同伴?)
      • 《宋史·李纲传》:“金使来,宰相骇遽不知所为。”(金国使者到来,宰相惊慌失措不知道该怎么办。)
  4. 近义词

    • 惊惶失措、仓皇失措、张皇失措、手足无措、魂飞魄散。
  5. 现代使用

    • 在现代汉语口语和一般书面语中,“骇遽”已非常罕见,基本被“惊慌失措”、“仓皇”等词取代。
    • 主要出现在研究古代文献、历史著作或仿古的文学创作中。

引用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在线版):该词典是汉语词汇释义的权威工具书,对“骇遽”一词有明确收录和解释,强调其“惊慌”的核心含义。可参考其电子版或官方网站(如:http://www.hydcd.com)进行查询核实。
  2. 《楚辞》注本(如中华书局版):作为“骇遽”一词的经典出处,《楚辞》的权威注本(如王逸注、洪兴祖补注等)对《惜诵》中“众骇遽以离心兮”一句的注解是理解该词古义的重要依据。
  3.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王力等编):该字典对“骇”和“遽”的单独释义清晰准确,有助于理解“骇遽”的构词理据和组合意义。

网络扩展解释

“骇遽”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惊慌、惊惶急迫,具体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1. 词义来源
    该词出自《楚辞·九章·惜诵》中的“众骇遽以离心兮”,洪兴祖补注称:“言众人见己所为如此,皆惊骇遑遽,离心而异志也。” 此处“骇”指惊吓,“遽”表急迫,二字组合强调因突发状况而产生的慌乱情绪。

  2. 语境用法
    多用于描述群体或个体因意外事件而表现出的心理状态。例如原句中,众人因屈原的言行感到震惊,导致人心离散,体现“骇遽”的群体性惊慌特征。

  3. 现代关联
    现代汉语中,“骇遽”已不常用,但其单字仍有衍生含义。如“骇人听闻”保留“骇”的惊吓义,“急遽”则延续“遽”的急促义,但两者组合的古典语境已逐渐消失。

  4. 注意辨析
    个别资料(如)提到“匆忙”义,但此解缺乏权威文献支撑,可能是对“遽”单独含义的误延,需以《楚辞》及汉典释义为准。

“骇遽”是形容因突发冲击导致的惊慌失措状态,具有文学性和历史性,多见于古典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爱国布暗昧之事标率鳖甲播厥不敢问津步廊采采唱先长养秤鈎沉积迟明重逢惷駮辍业刺拨刺目呆呆呆澹荡电虹电影摄影机洞明顿仆二辟梵宫奋笔疾书改为丐者高濑遘患怪嫌关拘鳏民蓇葖婚飞濩索秬黍聚萤剧院蠓蠛门将清古清声穷对副曲木几柔色乳溜社人矢夫使见识实行述作探环叹赞天饥文过文裘窝儿里横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