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海蟹。 宋 苏轼 《和蒋夔寄茶》:“金虀玉膾饭炊雪,海螯江柱初脱泉。”
“海螯”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指海蟹,特指蟹类生物的螯足(钳状肢体)。该词由“海”和“螯”组成:“海”指海洋,“螯”专指蟹类等节肢动物的第一对足,形似钳子。
出处与例句
出自宋代苏轼的《和蒋夔寄茶》:“金虀玉膾饭炊雪,海螯江柱初脱泉。”,诗句中“海螯”与“江柱”(干贝)并提,均指代海鲜食材。
构成分析
现代使用
该词属古代文学用语,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常见于古籍或诗词赏析。日常表达中多用“海蟹”“蟹钳”等替代。
若需进一步了解苏轼原诗的背景或“螯”的生物学特征,可参考相关古籍或生物学资料。
海螯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海洋中某些生物的钳状器官。螯是一种虾、蟹等节肢动物的特有器官,用于捕食、防御和抓握物体。
海螯的部首为虍,并且采用左右结构。
海螯的总笔画数为21画。
《海螯》一词的来源较为明确。其最早见于晋代文学家鲍照的《琴操·琴心小碧》:“气盛者龙,形捧者凤,情赓盈者象,提挈者骐,壮怀者豪,勇猛者虎,触刺者麟,摄集者凰,卷弄者蛇,入府者鸽,潜隐者兽,钳取者蟹、蝼、蛇,善后者鸡、犬、猿,深悟者取鉴彷佛。”因此,可以看出“蟹”在这里指的就是拥有螯的动物,即“海螯”的意思。
《海螯》的繁体写法为「海螯」。
在古代,人们常常以甲骨文和金文的形式书写汉字。虽然没有具体的古代写法来证明,但可以推测古时候「海螯」的写法常常和现代相差较大。
1. 珊珊捡到了一只带有锋利海螯的螃蟹。
2. 海螯在捕食时能迅速夹住猎物,给人以强大的威慑力。
3. 这种鱼的海螯锋利异常,能轻松咬碎贝壳。
1. 海洋 (hǎi yáng) - 指大海的广阔水域。
2. 螯足 (áo zú) - 指节肢动物的足部,特指其具有成钳状的足。
3. 海鲜 (hǎi xiān) - 指从海洋中捕捞或养殖的食用鱼虾蟹等。
近义词有:螯爪、钳爪、钳子。
反义词有:软弱、无力。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