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僑治的意思、僑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僑治的解釋

借他處為治所。《新唐書·王翃傳》:“前經略使 陳仁琇 、 元結 、 長孫全緒 等皆僑治 藤 、 梧 。翃至,言於衆曰:‘我, 容州 刺史,安可客治它所?必得 容 乃止。’”《資治通鑒·後唐明宗長興二年》“賜 契丹 東丹王 突欲 姓 東丹 ,名 慕華 ,以為 懷化 節度使、 瑞 、 慎 等州觀察使” 元 胡三省 注:“餘按 唐 貞觀 十年,以 烏突汗達幹部落 置 威州 於 營州 之境,後更名 瑞州 ,僑治 良鄉 之 廣陽城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僑治(qiáo zhì)是中國古代行政區劃中的特殊建制方式,指因戰亂或人口流動,将某一州郡的政府機構臨時遷移至其他地域進行治理的現象。其核心特征在于治所(行政中心)與轄區在地理上的分離,形成“名實分離”的管理模式。以下從曆史背景、具體表現及影響三方面詳解:


一、曆史背景與成因

  1. 戰亂遷徙

    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戰亂頻繁,大量人口南遷。為管理流亡至南方的北方士族與民衆,東晉政權沿用其原籍州郡名稱,在南方新設同名機構進行管轄。例如:為安置南遷的徐州移民,在江蘇鎮江僑置“南徐州”。

  2. 人口流動管理需求

    僑州郡縣的設立旨在維系流民與原籍地的歸屬感,便于戶籍管理、賦稅征收及社會穩定,同時吸引北方士族支持南方政權。


二、具體表現與行政特點

  1. 名實分離的行政區劃
    • 名稱延續:僑置州郡沿用北方原籍名稱(如“南兖州”“南青州”),但實際轄境位于江南。
    • 雙重管轄:部分區域同時存在本土郡縣與僑置機構,導緻行政重疊(如揚州境内設“南豫州”),需以“實土化”改革逐步整合。
  2. 戶籍制度特殊性

    僑民戶籍稱為“白籍”(區别于土著“黃籍”),初期享受免稅免役優待,後隨土斷政策推行逐步納入統一管理。


三、曆史影響與演變

  1. 促進南方開發

    僑民帶來北方先進生産技術,推動江南經濟與文化發展,為隋唐時期經濟重心南移奠定基礎。

  2. 行政制度變革

    南朝推行“土斷”政策(如桓溫“庚戌土斷”),将僑戶編入所在郡縣戶籍,裁撤虛設機構,使僑州郡縣逐步本土化。

  3. 地名文化遺存

    部分僑置名稱被保留并融入地理沿革,如南京“南琅琊郡”遺迹、鎮江“南徐州”古稱等,成為曆史地理研究的重要線索。


結論:僑治是特定曆史條件下形成的行政適應機制,其本質是通過機構遷移實現人口與政權穩定。它既反映了魏晉南北朝的人口流動與社會動蕩,也體現了古代政府對治理模式的靈活調整,對研究中國行政區劃變遷、人口遷移史及南北文化融合具有關鍵意義。


參考資料(基于權威工具書與曆史研究):

  1. 《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2. 《魏晉南北朝史綱》(人民出版社,1983)
  3. 譚其骧《中國曆史地圖集·東晉十六國卷》(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

網絡擴展解釋

“僑治”是一個曆史行政術語,指地方政府因故将治所臨時遷移到其他地方的現象,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曆史背景

  1. 唐代案例:據《新唐書·王翃傳》記載,唐代容州刺史因原治所無法履職,曾将行政機構遷至藤州、梧州等地,稱為“僑治”。
  2. 後唐時期:如《資治通鑒》提到瑞州因戰亂将治所遷至良鄉的廣陽城,胡三省注中明确使用“僑治”一詞描述這一現象。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以下情況:

補充說明

該詞屬于古漢語專有名詞,現代已較少使用,但在研究古代行政區劃變遷時仍有重要意義。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可參考《資治通鑒》及唐代史書中的相關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暗壩貶放變軌鼈石孛婁吃死人不吐骨頭打滴溜丹雪地下熱洞洩東遮西掩惡名逢集否桑賦金丐施公役顧睨果食衡情酌理合宜紅綸黃河清華蚤徽繣間色見時知幾井竈舉棋不定居庸關萊塞菱形隴畝門下侍郞母鐘你娘怒冠三挂篇家僻陋豈敢旗軍侵刻寝息淇溪禳禬日注肉墩墩軟替霜寒水來土掩松扉瑣闱他誰田舍子亭曈吐絮玩華完彊晚照消腸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