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吹毛求疵 ”。 清 顧炎武 《記與孝感熊先生語》:“一入此局,即為後世之人吹毛索垢。”
“吹毛索垢”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拼音:chuī máo suǒ gòu
結構:聯合式成語
感情色彩:貶義
比喻故意挑剔他人的缺點或小過失,刻意尋找差錯。其含義與“吹毛求疵”完全相同。
源自清代顧炎武《記與孝感熊先生語》:“一入此局,即為後世之人吹毛索垢。”
吹毛求疵、尋瑕索瘢、雞蛋裡挑骨頭
“一心隻想參了他的功名,卻尋不出他的短處來,便要吹毛索垢,也無處可求。”(《二刻拍案驚奇》例)
提示:該成語含貶義,使用時需注意場合,避免用于正式或中性評價場景。
《吹毛索垢》是一個成語,意為非常仔細地清除污垢或雜物。它形象地描繪了一種對細微之處都非常講究的态度。這個成語常用來形容人們對待工作、生活中細節的關注程度。
《吹毛索垢》這個成語,可以拆分成三個部分:吹(口)毛(毛)索(纟)垢(土)。其中,吹的部首是口,毛的部首是毛,索的部首是纟,垢的部首是土。整個成語一共有17個筆畫。
《吹毛索垢》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戰國策·齊策四》中,原文是“君子吹毛索垢”,用來形容君子做事認真細緻。這個成語後來在《後漢書·蔡邕傳》中被引用,并逐漸流傳開來。在繁體字中,吹毛索垢被寫作「吹毛求疵」。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吹毛索垢的吹字曾被寫作「炊」,毛字曾被寫作「冒」,索字曾被寫作「犱」,而垢字則與現代寫法相同。這顯示了漢字在演變過程中的書寫變化。
1. 他是一個吹毛索垢的人,無論做什麼工作都做得非常細緻。
2. 這個老闆對産品質量要求很高,總是吹毛索垢。
3. 媽媽是個吹毛索垢的人,家裡總是幹幹淨淨的。
吹毛求疵、索隱私、垢面刑期
一絲不苟、苛求細節、過分挑剔
粗枝大葉、敷衍了事、馬虎從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