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earnestly;in earnest]∶反複懇切地說
苦口相勸
(2) [be bitter to the taste]∶引起苦的味覺
良藥苦口利于病
(1).味苦難嘗。《史記·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於行,毒藥苦口利於病。” 唐 元稹 《為令狐相國謝賜金石淩紅雪狀》:“念臣有丹赤之愚,故賜臣以洗心之物;察臣有木訥之性,故賜臣以苦口之滋。”
(2).不辭煩勞地再三規勸。《宋書·趙普傳》:“卿社稷元臣,忠言苦口,三復來奏,嘉愧實深。” 清 李漁 《凰求鳳·堕計》:“我方纔在裡面,已曾苦口勸他,等他出來,讨箇決烈便了。”
苦口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分為本義與引申義兩個層面:
指食物或藥物因味道苦澀而難以入口。此義項強調感官體驗,常見于描述藥劑的特性。
例:
“良藥苦口利于病”(《史記·留侯世家》),指藥雖苦澀卻有益健康。
形容勸誡、忠告等言語雖令人不悅,但出于善意且具有實際價值。此義項側重言語的功用性,隱含“忠言逆耳”的勸谕邏輯。
例:
“苦口相勸”指不厭其煩地規勸(《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苦口婆心”形容耐心懇切地勸導(《漢語大詞典》)。
“苦口”常與“良藥”“忠言”構成固定搭配,體現中國傳統文化中“以苦喻益”的辯證思維,如《孔子家語》載:“良藥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參考來源:
“苦口”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字面意義
指味道苦澀,難以下咽。常見于描述藥物或食物的口感,如“良藥苦口利于病”。這一用法最早見于《史記·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藥苦口利于病”。
引申含義
形容不辭辛勞、反複懇切地勸告他人。例如“苦口相勸”“苦口勸導”,強調言辭雖直白甚至尖銳,但出于善意。
“良藥苦口”是典型用例,比喻忠言雖刺耳卻有益于改正錯誤。例如《文明小史》中“苦口勸導”的描寫,體現了這一含義。
“苦口”兼具味覺與勸誡的雙重内涵,既可用于具體事物(如藥物),也可形容人際溝通中的真誠态度。其核心在于強調“逆耳卻有益”的價值。
阿莽白鋪白衣沒命軍班管爆倉碑牓背兜被錫獱獺閉否比葫蘆畫瓢勃馱參差不齊層折掣筆郎持倡觕豪道副電熱器低熱鬥渠匪石之心酆廣分泌蓋娅環靶回音混冒家見戶說見義當爲較刻蛟龍戲水疾疢藉讬久曆風塵就枕九州璜镌雕卷頭語浚瀉駡爹駡娘骈句評傳貧窭慊闊啓舷染服容表散開栅剌子善歲守邑挑織突地橐泉宮俉俉鄉下人相習成風斜交吸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