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制的箭头。《仪礼·既夕礼》:“翭矢一乘,骨鏃短卫。” 汉 桓宽 《盐铁论·论功》:“素弧骨鏃,马不粟食。”《唐六典·两京武库》“箭之制有四” 唐 李林甫 等注:“《通俗文》曰:‘骨鏃曰骲,铁鏃曰鏑;鸣箭曰骹,靃叶曰鈚,皆古之制也。’”
“骨镞”指用骨头制作的箭镞(箭头),属于古代冷兵器或狩猎工具的一种。根据《集韵》的记载,“骺”字在此语境下被解释为“骨镞”。这种箭镞通常用于射箭,其材质为动物骨骼,经过打磨加工后形成尖锐的杀伤部件。骨镞在考古发现中较为常见,反映了早期人类利用自然材料制作工具的技术特点。
补充说明:
骨镞(gǔ zú)是一个汉语词汇,指的是一种古代中国的兵器。它由两部分组成,骨指的是制作该兵器时使用的材料,镞则是指一种尖锐的箭头。
骨镞的拆分部首是骨(gǔ),它在汉字中属于骨部。它的拼音是gǔ。
骨镞的笔画数是12画,由于其中的部分笔画可能重复,可以根据不同的书写风格有所变化。
骨镞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骨鎺」。繁体字是汉字的一种书写形式,相对于简体字而言,其结构和笔画更加复杂。
在古代,骨镞的汉字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古代的骨镞字形为「骨鄒」,其在演变过程中逐渐变为现代的「骨镞」。
1. 他从展示柜中拿出一支骨镞,展示给我们观看。
2. 骨镞是古代战争中非常重要的兵器之一。
骨镞不常见使用于组词,但可以与其他汉字搭配形成相关的词汇,例如:骨刺、镞尖。
骨镞的近义词可以是骨锐、骨矢等,它们都是指类似的尖锐兵器。
骨镞的反义词较为难以确定,因为它是一种独特的兵器,很难找到类似功能但相反性质的词汇。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