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殷 学校名。后借指最高学府。《周礼·春官·大司乐》:“凡有道有德者使教焉,死则以为乐祖,祭於瞽宗。”《礼记·明堂位》:“瞽宗, 殷 学也;頖宫, 周 学也。”《陈书·沉不害传》:“成均自斯坠业,瞽宗於是不脩。” 清 赵翼 《读王予中先生<白田存稿>敬书于后》诗:“生膺蒲轮徵,殁入瞽宗祀。” 章炳麟 《检论·争教》:“且夫 辽 氏以降,其在边皆习彀骑,以武怒击杀为故,而不事文教,其卒犹北面於瞽宗之序。”
瞽宗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礼乐教育机构,最早见于商代文献记载。该词由"瞽"(盲人)与"宗"(宗庙)组合而成,特指盲人乐师进行礼乐教习的场所,后发展为周代"六艺"教育的核心场所之一。
据《周礼·春官》记载:"瞽宗,殷学也",明确指出其起源于殷商时期的官方教育体系。商周时期,盲人因听觉敏锐常被委任为乐官,《礼记·明堂位》载:"瞽宗,殷学也;頖宫,周学也",说明其在周代仍延续礼乐教化的功能,与辟雍、泮宫等教育机构并列。
从教育功能分析,瞽宗主要承担三方面职责:其一为乐舞教习,《汉语大词典》释为"殷代乐人的宗庙和学校";其二为祭祀礼仪训练,《辞源》注明"周代大学五学之一,在西郊";其三为历史传承,《文献通考·学校考》载"殷曰瞽宗,以乐祖祀之",说明其兼具祭祀乐祖的宗庙性质。
在建筑形制方面,《三礼义宗》记载:"西学,瞽宗也,执礼者所劝也",其方位按周礼"左学东胶,右学瞽宗"的规制设置。教育内容涵盖"六艺"中的礼、乐、书等科目,尤重祭祀乐舞的传承,这种教育制度对后世官学体系产生深远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周礼注疏》《礼记正义》《汉语大词典》《三礼义宗》)
“瞽宗”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中的重要概念,具体含义及背景如下:
礼乐教育机构
作为中国最早的音乐教育机构,以乐教为核心,培养贵族子弟的礼仪、音乐素养,教学内容包括祭祀礼制、乐器演奏等。
最高学府象征
后世文献(如《周礼》《礼记》)常以“瞽宗”借指最高学府,与周代的“辟雍”并列,凸显其学术地位。例如《陈书》提及“瞽宗不修”暗指教育衰败。
别称与地理位置
因位于辟雍西侧,亦称“西雍”,成为商代“大学”的代称。
如需更详细的文献例证,可参考《周礼·春官》《礼记·明堂位》等古籍原文。
白符拜母白舆素车俵寄箄筏赤白痴客创见垂枝帝青斗称渎神二项式定理纺手风胡辘供办共给孤心洪操烘衬皇州僭坐燋烂赍宣急飐飐剧院巨指厘金懋德迷梦目怆有天潘澜匍匐之救清澈侵权丘首阙乏阙蚀曲工囷轮人影儿睿资沙萝卜沈悼审密十全老人双飞谈笑封侯田舍翁土木之祸讬政卫从悟发乌鹊伍廷芳无遗吴语涎吐显言小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