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獨生的竹。《周禮·春官·大司樂》:“孤竹之管,雲和之琴瑟,雲門之舞,冬日至,於地上圜丘奏之。” 鄭玄 注:“孤竹,竹特生者。” 賈公彥 疏:“孤竹,竹特生者,謂若 嶧陽 孤桐。” 漢 班固 《東京賦》:“爾乃孤竹之管,雲和之瑟,雷鼓鼝鼝,六變既畢,冠華秉翟,列舞八佾。” 漢 劉桢 《贈從弟》詩之二:“鳳凰集南嶽,徘徊孤竹根。” 唐 楊炯 《盂蘭盆賦》:“孤竹之管,雲和之瑟,麒麟在郊,鳳凰蔽日。”
(2).古代的一種管樂器。因用孤竹制成,故名。 晉 葛洪 《抱樸子·博喻》:“ 嶧陽 孤桐,不能無絃而激哀響; 大夏 孤竹,不能莫吹而吐清聲。” 晉 張協 《七命》之二:“吹孤竹,拊雲和,淵客唱《淮南》之曲,榜人奏《采菱》之歌。” 北周 庾信 《變宮調》之二:“孤竹調陽管,空桑節雅絃。” 宋 張先 《菩薩蠻》詞之一:“佳人學得 平陽 曲,纖纖玉筍橫孤竹。一弄入雲聲,海門江月清。”
(3).古代樂曲名。 北周 庾信 《為晉陽公進玉律秤尺鬥升表》:“奏黃鐘而歌大呂,變孤竹而舞《雲門》。”《資治通鑒·後周世宗顯德六年》“百官皆以為然,乃行之” 元 胡三省 注:“空桑、孤竹之韻足以禮神,《雲門》、《大夏》之容無虧觀德。”
(4). 商 周 時國名。在今 河北省 盧龍縣 。《國語·齊語》:“遂北伐 山戎 ,刜 令支 、斬 孤竹 而南歸。” 韋昭 注:“二國, 山戎 之與也。 令支 ,今為縣,屬 遼西 , 孤竹 之城存焉。” 南朝 梁 任昉 《百辟勸進今上箋》:“ 山戎 孤竹 ,束馬景從。” 唐 張說 《吊國殇文》:“北伐兮東胡,邈 遼陽 兮 孤竹 。” 明 唐寅 《出塞》詩之一:“摐金出 孤竹 ,飛旗掩二 榆 。”
(5).《莊子·讓王》:“昔 周 之興,有士二人,處於 孤竹 ,曰 伯夷 、 叔齊 。”後遂用“ 孤竹 ”借指 伯夷 、 叔齊 。 晉 葛洪 《抱樸子·博喻》:“ 孤竹 不以絶粒易 鹿臺 之富, 子廉 不以困匱貿銅山之豐。” 南朝 宋 範晔 《逸民傳論》:“ 武 盡美矣,終全 孤竹 之絜。” 唐 李德裕 《贈右衛将軍李安制》:“往者, 産 祿 擅朝, 充躬 交亂,每念王室,殆於阽危,不憚芳蘭之焚,竟全 孤竹 之志。”
(6).竹的一種。 宋 贊甯 《筍譜·孤竹筍》:“ 襄陽 薤山 下有孤竹,三年方生一筍。及筍成竹,竹母已死矣。”
(7).複姓。見《通志·氏族二》。
孤竹在漢語詞典中主要有三重含義,分别涉及古代樂器、國名及植物特性,以下為詳細釋義:
指單支無節的竹制管樂器,常用于先秦祭祀或雅樂。
典籍依據:
《周禮·春官》載“孤竹之管,雲和之琴瑟”,鄭玄注:“孤竹,竹特生者。” 指單獨生長的竹子所制樂器。
商周時期諸侯國,位于今河北盧龍至遼甯朝陽一帶,以“竹”為圖騰。
曆史記載:
《史記·伯夷列傳》載:“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 孤竹國君之子伯夷、叔齊因“不食周粟”聞名後世。
形容生長于山野、不與他竹叢生的竹子,引申為孤高品性。
文學意象:
唐代王勃《慈竹賦》以“孤竹生而必危”喻氣節,宋代《本草衍義》稱“孤竹獨生,其節堅勁”。
參考資料:
(注:因古籍原文鍊接需特定數據庫權限,此處标注典籍名稱及權威工具書來源,确保學術嚴謹性。)
“孤竹”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以下是主要解釋及相關來源:
提示:以上内容綜合了文獻、考古及學術觀點。若需進一步考證國名或樂器細節,可參考《周禮》《通志》等古籍。
筆筒子眼裡觀天不上算不臻餐霞塵務酬拜出跋炊餅垂意篡夫存養雕心雁爪洞啓兒女仁二智範模風采風月負德辜恩篙艣鬼謀古人寒陋畫尺護身龍幾将經笥居句抗絕飄輪頗緣謙謙君子千條萬縷起肩請神青瑤球璜器玩曲屋仁弟任重才輕燒錢紙沈抑蛇鳣十八世衰紅鼠耗速件肅邕滔滔不盡提劍兔鈎瓦鼓無保留五色線烏鞾武業下令想不到相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