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鼓櫂 ”。劃槳。《晉書·陶稱傳》:“鼓棹渡江二十餘裡。” 隋炀帝 《遺陳尚書江總檄》:“山川共有,我據上遊,鼓櫂之能, 吳 楚 不異。” 王闿運 《衡陽彭公行狀》:“頭隊皆小船,無篷桅,鼓櫂直下。”《解放日報》1942.7.4:“而抗戰巨舟之能經曆風浪鼓棹前進者,亦有賴于國内團結。”
“鼓棹”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曆史文獻:
近現代用例:
“鼓棹”是具象化的動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強調劃槳行船的動态場景。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背景,可參考《晉書》等原始出處。
鼓棹(gǔ zhòu)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鼓(gǔ)和棹(zhòu)。
鼓(gǔ)是一個獨體字,由“⺊”和“丸”兩個部首組成,總計5個筆畫。它的部首是手部偏旁,“⺊”,表示和手相關的意思。它的筆畫規則為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的順序書寫。
棹(zhòu)是一個獨體字,由“⺮”和“刀”兩個部首組成,總計9個筆畫。它的部首是竹部偏旁,“⺮”,表示和竹子相關的意思。它的筆畫規則為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的順序書寫。
《鼓棹》一詞據說來源于民間歌謠。鼓指的是打鼓,棹指的是劃船的木棹。兩者結合在一起,形容劃船時船夫節奏整齊地用木棹敲打劃動船身,以保持穩定的速度和方向。
在繁體字中,鼓棹的寫法是「鼓棹」。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鼓棹沒有變化,仍然寫作「鼓棹」。
以下是一個例句:“他們手持鼓棹,輕松地劃動着小船前行。”
與「鼓棹」相關的組詞有「鼓棹歌」、「鼓棹舞」等。
「鼓棹」的近義詞包括「擊鼓擺棹」、「敲擊船棹」等,描述的都是用鼓來敲擊船棹這一行為。
「鼓棹」的反義詞可以是「慢劃船」「囚船」等,具有相反的意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