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八佾》:“ 子贡 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朱熹 集注:“告朔之礼,古者天子常以季冬颁来岁十二月之朔於诸侯,诸侯受而藏之祖庙。月朔,则以特羊告庙,请而行之。 鲁 自 文公 始不视朔,而有司犹供此羊,故 子贡 欲去之。”后人因以“告朔餼羊”比喻形同虚设。亦省作“ 告朔 ”。 廖仲恺 《辞*********长职通电》:“计吏职权,情同告朔。”
“告朔饩羊”是一个源自《论语》的成语,其含义和背景如下:
原指鲁国自文公起不再亲自到祖庙举行告朔仪式,仅用一只羊应付祭祀流程。后比喻徒有形式、敷衍了事的行为或态度,强调保留表面程序而无实质意义。
通过综合多个权威来源,此解释覆盖了成语的历史背景、语义演变及实际应用。若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论语》原文或相关历史注解。
告朔饩羊(gào shuò xì yáng)是一个成语,意为提醒给羊喂食物。该成语的拆分部首是口、攵、爪,共有11画。
《告朔饩羊》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中的一句话:“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子曰:“赐也贻、详、切,指、罕、寡、恧、迂、闲、过于从政者也。告朔饩羊而不给,不善也。”这句话意为赐也能好好照顾羊并及时提醒给它们喂食,而不是善于从事政治。
繁体字为告摢餼羊。
古时候汉字的写法是告昩饩羊。
他很懒惰,工作时总是“告朔饩羊”,不思进取。
告诫、朔月、饩食、羊群。
提醒饲养。
疏忽不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