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不忍小故而憤怒用兵。《漢書·魏相傳》:“争恨小故,不忍憤怒者,謂之忿兵,兵忿者敗。”《新唐書·褚遂良傳》:“帝欲自讨 遼東 , 遂良 固勸無行:‘一不勝,師必再興,再興,為忿兵。兵忿者,勝負不可必。’”《續資治通鑒·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敵将忿兵,伺其不意可一戰擒也。”
“忿兵”是一個古代軍事術語,其核心含義在不同曆史文獻中有明确記載,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指因憤怒或小矛盾而沖動發動的戰争,強調因情緒驅使而非理性決策的軍事行為。如《漢書·魏相傳》提到:“争恨小故,不忍憤怒者,謂之忿兵,兵忿者敗。”說明這類戰争往往因缺乏冷靜謀劃而失敗。
曆史背景與引申意義
唐代褚遂良在勸谏唐太宗時,曾以“忿兵”分析戰争風險:“一不勝,師必再興,再興,為忿兵。兵忿者,勝負不可必。” 此處強調因戰敗引發的二次複仇性戰争,結果更難預測,進一步擴展了該詞的應用場景。
現代語境下的延伸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引申為“憤怒而勇猛的戰士”,但這一解釋未見于權威古籍,可能是基于字面義的衍生理解,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軍事策略中的警示意義
古代兵家多視“忿兵”為用兵大忌。如宋代《續資治通鑒》提到“敵将忿兵,伺其不意可一戰擒也”,說明利用敵方情緒化決策可成為戰術突破口。
該詞主要強調情緒主導的非理性軍事行為,需注意權威古籍與部分現代解釋的差異。如需深入考證,可參考《漢書》《新唐書》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