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來之,則安之的意思、既來之,則安之的詳細解釋
既來之,則安之的解釋
[since we are here,we may as well stay and make the best of it;now that we have come,let us stay and take the rough with the smooth;now you are here,you'd better stay;since this is so,it's better to accept it and enjoy it] 既已來此,那就隨安于此
他果然既來之,則安之,我也隻得因居之安,則資之深。——《兒女英雄傳》
詳細解釋
《論語·季氏》:“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本指招徕遠人,并加以安撫。後指已經來了,就應該安下心來。 元 吳昌齡 《張天師》第一折:“既來之,則安之。仙子請坐,容小生遞一杯酒咱。”《醒世恒言·賣油郎獨占花魁》:“ 瑤琴 既來之,則安之。” 沙汀 《代理縣長》:“好好養你的病吧--既來之,則安之。”
專業解析
“既來之,則安之”是一個常用的漢語成語,源自古代典籍,其含義豐富且至今廣為使用。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核心釋義
指對于已經來到的人或事物,就應該以安定的心态去接納和對待。強調面對既成事實或現實處境時,應順其自然,安心接受,不再做無謂的憂慮或抗拒。
- “來之”:指人或事物的到來、出現或成為現實狀态。這裡的“來”不一定是主動前來,更多指客觀上的“到來”或“發生”。
- “安之”:指使心境安定、平靜地接受、適應或處置這個已經到來的情況。“安”是使動用法,意為“使…安定”。
- 整體邏輯:既然某種情況已經發生或某人已經到來(這是無法改變的客觀事實),那麼最好的态度就是調整自己的心态,安心面對、適應并妥善處理它。
二、語義來源與演變
此語最早出自儒家經典《論語·季氏》:“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引自《漢語大詞典》線上版,上海辭書出版社)。孔子原意是指:對于遠方不歸附的人,要用仁政和德政去感召他們來歸順;他們既然來了,就要采取措施讓他們安心定居下來。這裡側重于治國安邦的策略,指統治者對歸附者應負起責任,使其安居樂業。
- 後世在使用中,其含義逐漸泛化,超越了政治語境,廣泛應用于日常生活。重點轉向強調個人面對現實、順應境遇的心理調適和處世态度,即接受現狀,隨遇而安,避免不必要的煩惱。這種演變後的含義成為現代最常用的解釋(參考《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三、現代用法與語境
在現代漢語中,“既來之,則安之”常用于以下情境:
- 勸慰他人或自我寬解:當遇到不如意、無法改變的情況(如身處陌生環境、遭遇意外變故、承擔某項任務)時,用以勸人(或自己)放下焦慮,安心接受并積極適應。例如:“出差的地方雖然偏僻,但既來之,則安之,就當體驗生活吧。”
- 表達隨遇而安的态度:形容一種不苛求、不強求,能順應環境變化的豁達心态。
- 隱含“負責任”的意味(保留部分古意):有時也指對來到自己這裡的人或事物,有責任安頓好、處理好。例如:“這些實習生分配到我們部門了,既來之,則安之,我們要好好帶他們。”
四、同義與關聯表達
- 隨遇而安:強調能適應各種環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滿足。
- 安之若素:形容面對困境或異常情況,能像平常一樣安然處之。
- 逆來順受:雖有接受現實之意,但更側重消極忍受,略帶貶義,與“既來之,則安之”的積極調適心态有所不同。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 (線上版):提供了該成語的原始出處及基本釋義。 [可訪問上海辭書出版社官方網站或授權數據庫查詢]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出版,收錄了該成語在現代漢語中的标準解釋和常用義。 [可查閱紙質版或商務印書館官方認可的線上平台]
-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王力等編):有助于理解“來”、“安”等字在古漢語中的用法及演變。 [商務印書館出版]
- 《現代漢語成語規範詞典》(李行健主編):對成語的現代用法、辨析有詳細說明。 [長春出版社出版]
- 《現代漢語八百詞》(呂叔湘主編):雖為虛詞詞典,但對理解類似結構的表達方式有參考價值。 [商務印書館出版]
網絡擴展解釋
“既來之,則安之”是中國古代經典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出處與原始含義
該成語出自《論語·季氏》,原文為孔子對弟子冉有、季路的勸誡:“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 原意:指統治者應以德政吸引遠方百姓歸附(“來之”),并妥善安置他們(“安之”)。這裡的“來”“安”均為使動用法,即“使…來”“使…安定”。
二、語義演變與現代表達
隨着時間推移,該成語逐漸衍生出兩層含義:
- 對他人态度:接納并妥善安置投奔者(保留原始政治含義);
- 對己處事原則:既然面對現實,便以平和心态接受,積極應對而非逃避。例如現代常用于安慰他人或自我調節,如“既然已到新環境,不如既來之則安之”。
三、蘊含的處世哲學
- 接受現實:強調不抗拒已發生的事實,如所述“面對變故時需有適應能力”;
- 積極應對:主張在接納現實的基礎上尋找解決方法,而非消極抱怨;
- 辯證思維:暗含“逃避反促問題激化,直面才能化解矛盾”的辯證觀。
四、使用注意
- 常見誤寫:易将“既”(表完成态)誤作“即”(表将來态),正确寫法為“既來之”;
- 語法結構:複句式成語,多作狀語使用,如“但既來之,則安之,姑且住下再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五、經典案例
《論語》中,孔子通過“季氏将伐颛臾”事件,批評弟子未能以德政安民,反而支持武力征伐,違背了“修文德以來之”的政治理想。這一典故成為成語的核心語境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愛物兒白陵不比不覺蠶耕殘吏祠館刺骨貧雕蟲薄技定盤星地址獨居法案悱憤費力枌梓服勞珪符還省化生女洄沍撿幅見義勇為狡猾筋道禁密看家本事葵扇濫漿獠蠻裡邊留有餘地偏跛前言不答後語啓惕秋翅阙焉贍舉膳食時家十米九糠雙魚洗水害水皮兒逃富讬言瓦藓窪尊務法五星三顯崇縣雞賢卿消帳下親鞋頭喜服徙官西漢夫人心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