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尺牍。赤,通“ 尺 ”。古代書寫用的木簡。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事部二》:“ 三代 之人必習為詞命,童子入小學則教以應對,蓋赫蹏未興,赤牘未削,一切利害事宜皆面陳而口宣之。” 明 顧起綸 《國雅品·士品四》:“赤牘三朝事,青編四海傳。”
(2).尺牍。赤,通“ 尺 ”。指書信。 明 臧懋循 《與茅康伯書》:“足下不遠千裡,而賜不佞翰貺,溢美之言盈于赤牘。”
赤牍(chì dú)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詞彙,其含義可從字源、文獻用例及文化背景三方面解析:
赤
本義指朱紅色,引申為“顯露、空淨”之意。《說文解字》釋:“赤,南方色也。從大從火。”在文書語境中,“赤”強調公開、無修飾的狀态,如“赤手空拳”即表毫無隱藏。
牍
指古代書寫用的狹長竹木片,《說文》載:“牍,書版也。”後泛指文書、信件,如“尺牍”即書信代稱。
“赤牍”字面意為未經裝潢的素簡,引申為不加修飾的原始文書。其核心含義包含兩層:
該詞多見于漢代文書制度及後世文論:
行政文書
漢代公文制度中,“赤牍”指官府草拟的初稿簡冊。因無需朱漆裝飾,區别于正式呈遞的“黃卷”(黃麻紙卷宗),體現文書等級差異。
《漢官儀》:“凡奏事以啟,初稿書赤牍,定本乃用黃卷。”
文學批評
唐宋文人以“赤牍”喻指返璞歸真的文風。如蘇轼評陶淵明詩作:“如赤牍書田舍事,質而實绮,癯而實腴”,贊其語言質樸卻意蘊深遠。
書法藝術
清代金石學家阮元《北碑南帖論》提及:“北朝碑刻猶存赤牍遺意”,指北魏碑文保留竹簡書寫的直率筆法,區别于南朝法帖的婉轉修飾。
當代使用中,“赤牍”多見于曆史研究及文學鑒賞領域,詞義聚焦于:
參考來源
“赤牍”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通過以下兩個方面解釋:
通假釋義
“赤”在詞中通假為“尺”,因此“赤牍”即“尺牍”(古代書寫用的木簡或書信)。這種通假現象在漢字演變中常見,屬于同音或近音替代。
具體含義
補充說明:該詞現代已不常用,主要出現在古籍或文史研究中,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指代對象(實物或書信)。
彪發補牢廠畈吃屁赤支毸釣伏渡挽二蔡紛糾符同感今惟昔高馳高謝古國詭姽航測漢旅黑足呂合爪槐本化募火遁互喪呼土克圖賤身焦勤計然之術極膳帣鞲決流樂意靈篇辚輑倮兒免不了滅化弭服批判現實主義潛光匿曜氣撲撲榮隕山酒少翁聖杯神韻食不果腹石絨誓死不二霜煙輸倕殊量説矮話酸冷所用太山北鬥抟廉烏柏香料面憸壬霞酌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