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本《周禮·考工記·匠人》:“為規識日出之景與日入之景。” 鄭玄 注:“日出日入之景,其端則東西正也。”本謂用規測量日影,借指衡量的标準。 三國 魏 何晏 《景福殿賦》:“制無細而不協於規景,作無微而不違於水臬。”
“規景”是一個源于古代文獻的詞語,其含義可從詞源、本義及引申義三方面解析:
詞源與基本釋義
該詞最早出自《周禮·考工記·匠人》:“為規識日出之景與日入之景。” 這裡的“規”指測量工具(如圓規),“景”即“影”,指日影。鄭玄注解釋為通過觀測日出、日落時的日影端點來确定東西方向,屬于古代測量方位的技術方法。
引申含義
後世将“規景”從具體的測量行為,引申為抽象的标準或準則。例如三國時期何晏在《景福殿賦》中寫道:“制無細而不協於規景”,即以“規景”比喻建築設計中遵循的精确規範。
文獻用例
除《周禮》外,該詞在曆代文獻中多用于強調對标準的嚴格遵循,如“作無微而不違於水臬”(《景福殿賦》),進一步強化其作為衡量尺度的象征意義。
“規景”本義為通過日影測量方位,後演變為對規範、标準的代稱,體現了中國古代将具體技術術語抽象化為文化概念的用詞特點。
《規景》是一個漢語詞,可以理解為“規模宏大、景象壯觀”的意思。通常用來形容自然景觀或規模龐大的場面。
《規景》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見”和“土”,筆畫分别是14畫和3畫。
《規景》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學作品和詩歌。古代詩人常常用“規景”來形容自然美景或形象生動的場面。
《規景》的繁體字是「規景」。
在古代,規景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例如在《康熙字典》中,規字的寫法是「規」,景字的寫法是「景」。
1. 這座城市的夜景十分規景,給人一種壯觀的感覺。
2. 登上山頂,瞭望遠處的規景,令人歎為觀止。
- 規模(guī mó):指事物的大小範圍或程度。
- 景色(jǐng sè):指自然或人造的美麗景觀。
- 規律(guī lǜ):指事物發展變化的一定規則或規律。
- 壯觀(zhuàng guān):形容景象宏大、壯麗。
- 奇觀(qí guān):形容罕見而又美妙的景象。
- 雄偉(xíong wěi):形容建築或景色雄壯壯麗。
- 平凡(píng fán):與規景相對,指平常、普通。
- 平庸(píng yōng):與規景相對,指不出色、尋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