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台戲的意思、草台戲的詳細解釋
草台戲的解釋
[performance on the ****** stage in rural areas] 在農村簡易舞台上演的戲
詳細解釋
指草台班子演的戲。 清 李鬥 《揚州畫舫錄·新城北錄下》:“郡城花部,皆係土人,謂之本地亂彈,此土班也。至城外 邵伯宜陵 、 馬家橋 、 僧道橋 、 月來集 、 陳家集 人,自集成班,戲文亦間用‘元人百種’,而音節、服飾極俚,謂之草臺戲。” 茅盾 《送考》:“這裡又有一排臨時攤販,賣西瓜的,五香豆腐幹的,冰淇淋、冰凍酸梅湯的,宛然像鄉下草台戲前趕生意的攤販。” 徐遲 《牡丹》一:“在 江 南,要是不能在大城市裡登台,你隻能搭班子唱草台戲。”
詞語分解
- 草的解釋 草 ǎ 對高等植物中除了樹木、莊稼、蔬菜以外的莖幹柔軟的植物的統稱;廣義指莖幹比較柔軟的植物,包括莊稼和蔬菜:青草。野草。茅草。水草。花草。草鞋。草堂(茅草蓋的堂屋,舊時文人以此自稱山野間的住所,有自
網絡擴展解釋
草台戲是中國傳統戲曲的一種形式,主要在農村或臨時場地演出,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和民俗特色。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草台戲指在農村簡易舞台上表演的戲劇,通常由流動戲班(草台班子)演出,舞台多臨時搭建于草地、禾場或村頭。名稱來源于早期用竹木、稻草等材料搭建的簡易戲台(如“四根杆子一栽,綁楊樹枝作裝飾”)。
2.曆史起源
- 社祭傳統:起源于古代祭祀活動,與農業社會的“社祭”密切相關。人們通過分食“福肉”、飲“福酒”等方式酬謝土谷之神,逐漸發展為帶有祈福性質的戲劇表演。
- 宋代發展:據道州地方記載,宋代已有用竹篾、稻草等制作戲台的技藝,結合繪畫、雕塑等藝術形式,形成獨特的地方戲種。
- 明清興盛:清代至民國時期在鄉村廣泛流行,成為農民主要的文化娛樂活動。
3.表演特點
- 形式靈活:戲班流動性強,舞台因地制宜,常借隊屋、祠堂等場地,甚至直接在田間地頭演出。
- 内容通俗:以喜劇、滑稽戲為主,貼近農村生活,多描繪愛情、婚姻、勞動等場景,語言幽默風趣。
- 儀式習俗:演出前有“跳加官”等祈福環節,融合祭祀與娛樂功能。
4.文化意義
- 民俗載體:承載了農耕社會的信仰和習俗,如荊楚地區的年節慶典、大戶人家的喜事演出等。
- 藝術融合:結合地方音樂、方言、手工技藝(如紮紙馬、竹編),體現民間智慧。
- 現代演變:如今“草台班子”一詞常被借用,形容臨時組建、設備簡陋的團隊,側面反映其曆史影響。
5.相關文獻
清代《揚州畫舫錄》記載了草台戲班的表演形式,稱其“音節、服飾極俚”,印證了其粗犷接地氣的特點。
總結來看,草台戲不僅是傳統戲曲的分支,更是中國農耕文化與民間藝術的活态呈現。如需更完整的文獻或地域案例,可參考《揚州畫舫錄》或地方志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二
草台戲,這個詞指的是一種古代的中國曲藝形式,主要流行于明清時期。下面是關于這個詞的相關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草台戲的拆分部首為草(艹),台的拆分則為土和口。總共有12個筆畫。
來源:草台戲最早起源于南方地區,後來逐漸傳播到全國各地。它的名字來源于其演出的場地,即搭建在草台上的戲台。
繁體:草台戲的繁體字為「草臺戲」。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漢字寫作「草台戲」。
例句:我喜歡看草台戲,這是一種非常有趣的傳統藝術形式。
組詞:草台戲并不能夠單獨組成其他詞彙。
近義詞:古曲戲、侯門春、京劇等都可以視作與草台戲相近的傳統曲藝形式。
反義詞:現代話劇、電影以及流行音樂都可以被視作與草台戲相反的藝術形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