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鬼打钹的意思、鬼打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鬼打钹的解釋

(1).猶鬼渾。攪擾。 明 沉榜 《宛署雜記·民風二》:“擾害曰鬼渾,又曰鬼打鈸。”

(2).用鬼話打動人。《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第二四回:“番王道:‘好丞相,國事通不知,隻曉得鬼打鈸。’”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鬼打钹”是一個源自粵語方言的俗語,其核心含義指行為或言論荒誕不經、不可靠、胡鬧或做事不靠譜。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 字面來源與文化背景: “钹”是一種中國傳統的打擊樂器,形狀如圓盤,兩片相擊發聲。在粵劇或民間傳說中,“鬼”的形象常被描繪為行為怪異、不合常理。想象中“鬼打钹”的場景,即鬼魂在胡亂敲打钹片,發出的聲音必然是雜亂無章、毫無節奏、令人費解甚至煩躁的。這種形象生動地比喻了現實中某些人說話做事不着邊際、颠三倒四、毫無章法或信口開河的狀态。

  2. 核心詞義:

    • 荒誕不經/胡鬧:指行為或言論極其荒謬,脫離常理,如同兒戲或惡作劇。例如:“佢講嘅嘢都系鬼打钹,信唔過。”(他說的話都是胡扯,不可信。)
    • 不可靠/不靠譜:形容人做事馬虎、不負責任,或者提供的信息、承諾完全無法兌現。例如:“揾佢幫手?咪搞,成日鬼打钹嘅。”(找他幫忙?别了,他整天都不靠譜。)
    • 颠三倒四/語無倫次:特指說話沒有條理,前言不搭後語,讓人摸不着頭腦。例如:“份報告寫得鬼打钹咁,睇唔明。”(這份報告寫得颠三倒四,看不懂。)
  3. 用法與語境: “鬼打钹”帶有明顯的貶義色彩,常用于口語中表達不滿、批評或嘲諷。它強調的是一種脫離正常邏輯和規範的混亂、無效或欺騙性的狀态。既可以形容具體的行為、事件,也可以形容人的性格或說話方式。

  4. 權威來源參考: 該詞作為粵方言詞彙,主要收錄于方言詞典和相關語言學著作中:

    • 許寶華、宮田一郎主編《漢語方言大詞典》:這部大型辭書收錄了大量方言詞彙,是研究漢語方言的權威工具書之一。其中對“鬼打钹”的解釋應包含其作為粵語俗語的含義。
    • 李榮主編《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分卷本):該系列詞典按方言區分卷編纂,其中《廣州方言詞典》(白宛如編纂)或相關粵語分卷詳細收錄并解釋了“鬼打钹”的語義和用法。
    • 詹伯慧、張日昇主編《粵方言詞典》:這是一部專門收錄粵語詞彙的詞典,對“鬼打钹”這類特色俗語有明确的釋義和例證。

“鬼打钹”是一個形象生動的粵語俗語,借鬼怪胡亂敲打樂器的意象,比喻人的言行荒誕、不可靠、颠三倒四或純粹胡鬧,帶有強烈的貶義色彩,是粵語區描述不靠譜人事的常用表達。

網絡擴展解釋

“鬼打钹”是一個漢語方言詞彙,其含義因語境不同而有所差異,綜合搜索結果中的信息,主要可歸納為以下解釋:

  1. 攪擾、擾亂
    指用胡鬧或混亂的方式幹擾他人,帶有貶義。例如明代文獻《宛署雜記·民風二》提到:“擾害曰鬼渾,又曰鬼打鈸”。

  2. 用鬼話欺騙或蠱惑
    形容以虛妄、不實之言迷惑或煽動他人。如《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中,該詞被用于指責他人用荒誕言論影響判斷。

  3. 民間引申:不合常理的行為
    在口語中,有時也指行為怪異、不按常理出牌,甚至帶有戲谑或開玩笑的意味(但此釋義來源權威性較低,需謹慎使用)。

注意:該詞屬于較冷門的方言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建議參考權威詞典或文獻(如《漢語大詞典》)進一步考證。

别人正在浏覽...

阿章百滾邊官弊人博學柴扃常宗遲頓怠荒倒序诋谯短期繁法方本發棠汾祠弓箭步功名龜枚國法橫枝緩箭界址精金百煉經院今月進酌積微成著舉撮趷蹬塊煤傀儡戲啦啦隊老鵵兩箱兩樣子淩夷柳花渺漫冥闇拍艦磐磐抛嚲迫守悄密洽意秋風纨扇孺子散火煞落上方劍神臯神疲失聯詩門摅騁現實笑駡消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