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鬼打钹的意思、鬼打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鬼打钹的解释

(1).犹鬼浑。搅扰。 明 沉榜 《宛署杂记·民风二》:“扰害曰鬼浑,又曰鬼打鈸。”

(2).用鬼话打动人。《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二四回:“番王道:‘好丞相,国事通不知,只晓得鬼打鈸。’”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鬼打钹”是一个源自粤语方言的俗语,其核心含义指行为或言论荒诞不经、不可靠、胡闹或做事不靠谱。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 字面来源与文化背景: “钹”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打击乐器,形状如圆盘,两片相击发声。在粤剧或民间传说中,“鬼”的形象常被描绘为行为怪异、不合常理。想象中“鬼打钹”的场景,即鬼魂在胡乱敲打钹片,发出的声音必然是杂乱无章、毫无节奏、令人费解甚至烦躁的。这种形象生动地比喻了现实中某些人说话做事不着边际、颠三倒四、毫无章法或信口开河的状态。

  2. 核心词义:

    • 荒诞不经/胡闹:指行为或言论极其荒谬,脱离常理,如同儿戏或恶作剧。例如:“佢讲嘅嘢都系鬼打钹,信唔过。”(他说的话都是胡扯,不可信。)
    • 不可靠/不靠谱:形容人做事马虎、不负责任,或者提供的信息、承诺完全无法兑现。例如:“揾佢帮手?咪搞,成日鬼打钹嘅。”(找他帮忙?别了,他整天都不靠谱。)
    • 颠三倒四/语无伦次:特指说话没有条理,前言不搭后语,让人摸不着头脑。例如:“份报告写得鬼打钹咁,睇唔明。”(这份报告写得颠三倒四,看不懂。)
  3. 用法与语境: “鬼打钹”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常用于口语中表达不满、批评或嘲讽。它强调的是一种脱离正常逻辑和规范的混乱、无效或欺骗性的状态。既可以形容具体的行为、事件,也可以形容人的性格或说话方式。

  4. 权威来源参考: 该词作为粤方言词汇,主要收录于方言词典和相关语言学著作中:

    • 许宝华、宫田一郎主编《汉语方言大词典》:这部大型辞书收录了大量方言词汇,是研究汉语方言的权威工具书之一。其中对“鬼打钹”的解释应包含其作为粤语俗语的含义。
    • 李荣主编《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分卷本):该系列词典按方言区分卷编纂,其中《广州方言词典》(白宛如编纂)或相关粤语分卷详细收录并解释了“鬼打钹”的语义和用法。
    • 詹伯慧、张日昇主编《粤方言词典》:这是一部专门收录粤语词汇的词典,对“鬼打钹”这类特色俗语有明确的释义和例证。

“鬼打钹”是一个形象生动的粤语俗语,借鬼怪胡乱敲打乐器的意象,比喻人的言行荒诞、不可靠、颠三倒四或纯粹胡闹,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是粤语区描述不靠谱人事的常用表达。

网络扩展解释

“鬼打钹”是一个汉语方言词汇,其含义因语境不同而有所差异,综合搜索结果中的信息,主要可归纳为以下解释:

  1. 搅扰、扰乱
    指用胡闹或混乱的方式干扰他人,带有贬义。例如明代文献《宛署杂记·民风二》提到:“扰害曰鬼浑,又曰鬼打鈸”。

  2. 用鬼话欺骗或蛊惑
    形容以虚妄、不实之言迷惑或煽动他人。如《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中,该词被用于指责他人用荒诞言论影响判断。

  3. 民间引申:不合常理的行为
    在口语中,有时也指行为怪异、不按常理出牌,甚至带有戏谑或开玩笑的意味(但此释义来源权威性较低,需谨慎使用)。

注意:该词属于较冷门的方言词汇,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判断。建议参考权威词典或文献(如《汉语大词典》)进一步考证。

别人正在浏览...

捱牌按甲败井颓垣悲悒编织冰惕驳蚌财爻出圈当场出丑地理家梵家附尾高更管闚闺壸过于海鳞还形烛鹤列宏窈后车之戒黄风奸朋谨防径寸心饥穰掘阅开玩笑留蹛笼括罗惹眉斧抹搭怒冲冲派送弃家荡産轻捷骑奴秋荼三自神香是即是尸位素餐收聚寿陵失步损撤惕惧铜斗儿家活筒环同居异爨蛙蛤顽腐为什麽偎慵堕懒项巾戏剧性信儿心浮气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