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緩慢的銀箭。古時用銀箭刻漏記時。 南朝 陳 徐陵 《<玉台新詠>序》:“優遊少託,寂寞多閑。厭 長樂 之疏鐘,勞中宮之緩箭。”
(2).去勢微弱之箭。《太平廣記》卷二五四引 隋 侯白 《啟顔錄·歐陽詢》:“ 瑀 箭俱不着垜,一無所獲。 歐陽詢 詠之曰:‘急風吹緩箭,弱手馭彊弓。’”
“緩箭”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釋:
指計時工具中的“緩慢銀箭”
古時用銀制的箭狀物置于刻漏(古代計時器)中,通過水流速度标記時間。若水流緩慢,銀箭移動遲緩,稱為“緩箭”。 例如南朝陳徐陵在《玉台新詠》序中提到“勞中宮之緩箭”,即通過此物形容時間流逝的緩慢感。
指去勢微弱的箭
形容箭射出後力量不足、速度較慢的狀态。 如《太平廣記》引隋代侯白的記載,描述歐陽詢用“急風吹緩箭”的比喻,強調箭的綿軟無力。
補充說明:該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文獻中,現代漢語已不常見。若需具體用例,可參考《玉台新詠》或《太平廣記》相關章節。
《緩箭》是一個詞意識符合性格行為、文學、軍事等領域的詞彙。它指的是射出的箭矢擁有相對較慢速度,與那些射出後速度極快、來不及防備的箭矢形成對比。
《緩箭》的拆分部首是“缶”和“⺮”,其中“缶”是表明有關士兵、軍隊等的性質,而“⺮”則表示與弓箭有關。根據《康熙字典》,它的總筆畫數為11畫。
《緩箭》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的文獻中,據推測,它可能最早出自于兵書或軍事史著作。由于其形象化的描述,這個詞彙逐漸被引申為形容行動或事件的速度較慢,有而不利于迅速突進的含義。
《緩箭》的繁體字為「緩箭」。
根據曆史文獻資料,古時候人們對《緩箭》的漢字寫法不盡相同。一種常見的寫法是「猾箭」,這種寫法強調了箭矢的緩慢,同時也表達了一種較為隱秘、陰險的意味。
1. 在戰場上,使用緩箭可以迷惑敵人,造成更大的威懾力。
2. 他的行動像緩箭一般,總是讓人捉摸不透。
組詞:緩行(行動緩慢)、箭術(弓箭技藝)、迅捷(快速)、飛箭(飛速的箭矢)。
近義詞:慢箭、遲緩箭。
反義詞:急箭、疾射(射出的箭矢快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