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散發火光。 宋 徐铉 《稽神錄·孫漢威》:“ 江 南神武軍使 孫漢威 廄中有馬,遇夜輒尾上放光,狀若散火。” 宋 蘇轼 《王伯敭所藏趙昌花·山茶》詩:“誰憐兒女花,散火冰雪中。”
(2).謂團體或組織等解散。《西遊記》第八一回:“我們趁早商量,先賣了馬,典了行囊,買棺木送終散火。” 明 無名氏 《女真觀》第三折:“我隻送你到 建康府 。當官叫你父母領去,大家散火。” 郭小川 《老雇工》詩:“東家散火西家去,反正是為人辛苦為人忙。”
“散火”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物體發出分散的火光或光芒,常用于描述自然現象或奇幻場景。例如:
指群體成員因故分離,不再共同行動。這一用法多見于古代文學作品:
“散火”在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更多見于古籍或文學作品中。如需更完整的例證,可參考上述文獻原文。
散火是一個常用的成語,用來形容撲滅大火或阻止火勢蔓延。具體而言,散火指的是用雜件、水、泥土等手段,使火勢弱化或熄滅。
拆分部首和筆畫:散(手)+火(灬),組成了這個詞語。拆分為兩個部首和13個筆畫。
來源:《周易·乾卦》:“比之無窮也,散而後合,散而後憂。”意為比較之後才能進行整合,事物理所應當的變化需要先散亂,才能達到最終的重組。這種把散亂作為重新整合的原則,引申到了撲滅大火的意義。
繁體字:散火的繁體字為「散火」。
古時候漢字寫法:早期的漢字寫法較為古樸簡單,與現代漢字有所不同。散火在古代寫法中,可能會使用「散火」的形式,但具體寫法并無明确規定。
例句:他們奮力散火,終于在火災蔓延之前将火勢控制住。
組詞:散步、散發、散亂、散漫、散播。
近義詞:撲滅、滅火、消防。
反義詞:燃燒、熊熊燃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