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功名的意思、功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功名的解釋

[scholarly honour or official rank in feudal China] 功績和名位;封建時代指科舉稱號或官職名位

丈夫處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三國演義》

但是,他們(指東林黨人)比起那一班讀死書的和追求功名利祿的人,總算進步多了。——《事事關心》

詳細解釋

(1).功業和名聲。《莊子·山木》:“削迹損勢,不為功名。” 成玄英 疏:“削除聖迹,損棄權勢,豈存情於功績,以留意於名譽!”《史記·管晏列傳》:“吾幽囚受辱, 鮑叔 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 宋 嶽飛 《滿江紅》詞:“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 續範亭 《莫幹山》詩:“寳劍不存池水沸,三十功名賦等閑。”

(2).舊指科舉稱號或官職名位。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三:“不以功名為念,五經三史何曾想。”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三》:“樸者株守課冊,以求功名,緻讀書之人十無二三能解事。” 巴金 《家》十三:“他從前怎樣苦學出身,得到功名,做了多年的官。”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功名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功名"一詞在漢語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曆史演變,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一、本義:功業與名聲

指個人建立的功績和獲得的社會聲譽。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 定義:"功績和名聲",強調通過實際成就赢得的社會認可,如"建功立業,留名青史"。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 釋義:"功業和名聲",突出對個人社會貢獻的肯定。

二、曆史專指:科舉頭銜與官職

特指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的科第和官職,是古代知識分子晉升的核心途徑。

《中國曆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 明确:"科舉時代稱科第為功名",如考取秀才、舉人、進士等資格。

《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2015) 補充:"科舉及第後所取得的身份資格",常與"祿位"關聯,體現"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觀念。

三、現代引申:事業成就與社會地位

當代語境中泛指事業成就、職業成就或社會地位。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3版)》(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4) 解釋:"指功業和名聲;也指官職名位",如"追求學術功名"。

《漢語成語大詞典》(中華書局,2002) 通過成語"功名利祿"反映其與世俗成就的關聯性。

"功名"從具體功績擴展至制度性身份符號,最終演化為對個人成就的廣義評價,貫穿中國社會對價值實現的認知脈絡。

網絡擴展解釋

“功名”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層面解析:

一、基本定義

  1. 封建時代的核心含義
    指通過科舉考試獲得的稱號(如秀才、舉人、進士)或官職名位。例如《儒林外史》中提到的“功名大事,總以文章為主”,即強調科舉成就。

  2. 廣義延伸
    泛指個人建立的功業和獲得的名聲,如《史記·管晏列傳》中“恥功名不顯于天下”。

二、語境差異

三、文化内涵

在傳統觀念中,功名既是個人成就的象征,也暗含對仕途的追求。現代語境下,其含義逐漸擴展至事業成就與社會聲譽,但核心仍圍繞“功績”與“名望”的雙重屬性。

提示:若需具體曆史案例或文學引用,可參考《史記》《莊子》等典籍(詳見、5、8)。

别人正在浏覽...

豹足逼擾剝落騁骛丑語錯莫典範掉臂不顧吊民二星鋒利氛焰浮法玻璃覆視嘎巴兒高架路龜坼貴鄉核批花障畫障賈誠交白驕陽季虎駿奔走開航康了連篇累帙馬複令馬海毛滿珠棉花胎迷怖魔祟摹習骈首就系評吊潛穴乞米輕工業部情管情深骨肉染逮仁誼軟功三珠豕食雙睩熟顆雖休勿休貪名逐利天道人事哇塞緯象相忘鱗賢劫纖彎遐裔唏裡嘩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