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cholarly honour or official rank in feudal China] 功績和名位;封建時代指科舉稱號或官職名位
丈夫處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三國演義》
但是,他們(指東林黨人)比起那一班讀死書的和追求功名利祿的人,總算進步多了。——《事事關心》
(1).功業和名聲。《莊子·山木》:“削迹損勢,不為功名。” 成玄英 疏:“削除聖迹,損棄權勢,豈存情於功績,以留意於名譽!”《史記·管晏列傳》:“吾幽囚受辱, 鮑叔 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 宋 嶽飛 《滿江紅》詞:“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 續範亭 《莫幹山》詩:“寳劍不存池水沸,三十功名賦等閑。”
(2).舊指科舉稱號或官職名位。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三:“不以功名為念,五經三史何曾想。”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三》:“樸者株守課冊,以求功名,緻讀書之人十無二三能解事。” 巴金 《家》十三:“他從前怎樣苦學出身,得到功名,做了多年的官。”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功名漢語 快速查詢。
“功名”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層面解析:
封建時代的核心含義
指通過科舉考試獲得的稱號(如秀才、舉人、進士)或官職名位。例如《儒林外史》中提到的“功名大事,總以文章為主”,即強調科舉成就。
廣義延伸
泛指個人建立的功業和獲得的名聲,如《史記·管晏列傳》中“恥功名不顯于天下”。
在傳統觀念中,功名既是個人成就的象征,也暗含對仕途的追求。現代語境下,其含義逐漸擴展至事業成就與社會聲譽,但核心仍圍繞“功績”與“名望”的雙重屬性。
提示:若需具體曆史案例或文學引用,可參考《史記》《莊子》等典籍(詳見、5、8)。
功名指的是通過努力取得的成就和名譽,特别指在政治、學術、藝術等領域的榮譽和地位。
《說文解字》中功字的部首是力,總筆劃數為五劃。
功字最早出現在西漢時期,是由力字與工字合并所形成的。力表示力量,工表示勞動,合起來表示通過勤勞和努力獲得的成就和名譽。
在繁體字中,功字保留了簡體中的形态,沒有發生變化。
在古代,字形形态和現代略有不同。古時候漢字中的功字與現代略有差别,更加古樸和簡化。
1. 他憑借勤奮和才華在學術界取得了巨大的功名。
2. 這位英雄在戰場上立下了赫赫戰功,功名遠播。
功名之外,還有一些相關的詞彙:
1. 功利:指為了得到個人利益而采取的行動。
2. 名利:形容通過一定的手段而取得的名聲和財富。
3. 成就:指通過努力取得的成功和成績。
與功名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1. 名譽:指在社會上享有的聲譽和榮譽。
2. 地位:指在社會或團體中所處的位置和身份。
3. 榮譽:表示對個人或事物的稱贊和表彰。
與功名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1. 失敗:表示未能取得成功或達到預期目标。
2. 敗名:指因為失敗或犯錯而喪失名聲。
3. 辜負:指對他人或機會的期望或信任産生失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