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廣遠;幽長。 唐 張九齡 《故刑部李尚書挽歌詞》之三:“渺漫野中草,微茫空裡煙。” 唐 高適 《東征賦》:“連山鬱其漭蕩,大澤平乎渺漫。” 明 高濂 《玉簪記·會友》:“山深路渺漫,更闆蘿捫壁,直上層巒。”
(2).模糊;虛幻。 南朝 宋 宗炳 《明佛論》:“物無遁形,但或結于身,或播于事,交賒紛綸,顯昧渺漫,熟覩其際哉。”《全元散曲·一枝花·香綿》:“梨雲夢渺漫,柳絮春零亂。” 清 抟沙拙老 《閑處光陰》卷上:“《盤古墳詩》:‘名字虛無姓渺漫,當年誰與葬衣冠。’”
(3).稀少;消失。 唐 唐彥謙 《無題》詩之五:“誰知别易會應難,目斷青鸞信渺漫。” 丁以布 《題三子遊草次吹萬見贈原韻》:“還應樂府歌《三婦》,六逸高風未渺漫。”
(4).猶渺茫。沒有把握。 宋 蘇轼 《再乞發運司應副浙西米狀》:“目覩積水未退,下田因已沒於深水,今歲必恐無望,而中上田亦自渺漫。”
“渺漫”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miǎo màn,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具體如下:
廣遠;幽長
形容空間或景象的遼闊深遠。
例句:
模糊;虛幻
指事物難以捉摸或缺乏真實感。
例句:
稀少;消失
表示事物逐漸減少或消逝的狀态。
例句:
渺茫;無把握
形容對未來的不确定或缺乏信心。
例句:
以上解析綜合了古代詩詞用例及權威詞典釋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故刑部李尚書挽歌詞》《東征賦》等文獻原文。
《渺漫》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微小而廣泛,充滿無邊無際的意境。它可以用來形容景色、畫面或情感給人帶來的寬闊和深遠之感。
《渺漫》可以拆分為“氵”和“曼”。其中,“氵”是“水”的偏旁,“曼”是表示美好、寬廣的意義。
“氵”部與水有關,可以想象為水波紋;“曼”部是一個偏旁,由丨、一、一三個筆畫構成。
《渺漫》的來源可能與自然景觀和人們感知世界的心情有關。它在現代漢字中用簡體字寫作“渺漫”,在繁體字中寫作“渺漫”,發音相同。
古代漢字中,渺的寫法為“湎”。而漫的寫法為“曼”。這些寫法都有一定的變異和演變。
1. 渺漫的雲海,讓人心生向往。
2. 遠山渺漫,仿佛一幅美麗的畫卷。
3. 黃昏時分,夕陽的餘晖渺漫在大海上。
渺渺茫茫、渺渺無邊、渺渺長夜
浩渺、廣漠、遼闊
狹小、狹隘、狹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