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袿裳的意思、袿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袿裳的解釋

即袿衣。 戰國 楚 宋玉 《神女賦》:“振繡衣,被袿裳。”《後漢書·皇後紀上·和熹鄧皇後》:“簪珥光采,袿裳鮮明。” 唐 馮贽 《南部煙花記·桂宮》:“ 麗華 被素袿裳,梳淩雲髻,插白通草、蘇孕子。” 清 張芳 《黛史》卷一:“袿,裳以為粲,秀腰修領見其都。”參見“ 袿衣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袿裳”是古代中國服飾中的一種特定形制,主要流行于漢代及以前,特指女性所穿的一種長衣,其特點在于衣裾(下擺)呈燕尾狀分叉。以下是基于古代文獻的詳細解釋:


一、字義解析

  1. 袿(guī)

    • 本義指長襦(長上衣),後特指女子長衣後襟的分叉。《釋名·釋衣服》載:“婦人上服曰袿,其下垂者上廣下狹,如刀圭也。”(來源:漢典網
    • 《方言》注:“袿,婦人之上服也,江淮之間謂之褗。”
  2. 裳(cháng)

    • 古代指下裙,男女通用。《說文解字》:“裳,下帬(裙)也。”後泛指衣服下擺。

合成詞“袿裳”即指帶有燕尾形衣裾的長衣,是貴族女性的禮服。


二、形制特征

  1. 燕尾式衣裾

    袿裳最顯著的特點是後裾分叉為兩片,形似燕尾(亦稱“圭”形),行走時衣裾飄動,體現優雅儀态。漢代劉熙《釋名》描述:“袿,圭也……其體圭圭然疏離也。”

  2. 裝飾繁複

    衣緣常飾以織錦、刺繡或綴有飄帶(稱“袿徽”),如《後漢書·輿服志》載:“太皇太後入廟服,绀上皂下……袿裳深衣制。”

  3. 禮制等級

    袿裳多用于祭祀、朝會等正式場合,是身份高貴的象征。曹植《洛神賦》中“揚輕袿之猗靡”即描繪其飄逸之态。


三、文獻例證


四、形制演變

袿裳的燕尾設計可能源于先秦深衣制,漢代成為女性專屬禮服,魏晉後逐漸簡化,唐代演變為“襳褵”(長帶裝飾的披帛),宋代以後消失。其形制可通過漢代帛畫(如馬王堆帛畫)及陶俑服飾得以印證。


參考文獻

  1. 《釋名》(東漢·劉熙),漢典網釋義
  2. 《說文解字》(東漢·許慎),中華書局點校本
  3. 《後漢書·輿服志》(南朝宋·範晔),中華書局版
  4. 《漢書》(東漢·班固),顔師古注本
  5. 《宋書·禮志》(南朝梁·沈約),中華書局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袿裳”可能與古代文獻中的“褧裳”存在字形或發音上的混淆。根據現有資料分析:

  1. 褧裳的解釋(參考):

    • 指古代貴族罩在錦衣外的單層紗衣,用于禮儀場合,兼具裝飾與防塵功能。
    • 語出《詩經·鄭風·豐》:“衣錦褧衣,裳錦褧裳”,體現先秦服飾的禮制層次感。
  2. “袿裳”的可能含義:

    • “袿”指婦女長袍,《釋名》載“婦人上服曰袿”,因此“袿裳”可能指女性長衣與下裳的搭配服飾。
    • 但此用法在現存古籍中較少見,需結合具體文獻上下文确認。
  3. 建議:

    • 若您查找的是“褧裳”,其釋義已如上述。
    • 若确為“袿裳”,可能是特定文本中的服飾組合,需提供更多語境以便進一步考據。

由于現有資料有限,以上分析僅供參考,建議核對原文或查閱權威古籍注疏。

别人正在浏覽...

鞍子備史捕系大理市登蓬瀛獨生女仿徨失措幹雲蔽日膈噎鬼蜮伎倆海鳅捍圉豪厘黃驢慧觀踐蹋較試記家金吾錦軸九裡香狷狂拒人千裡局身開示倥怱誇譚困醉枯閑賴皮連蒂涼州曲煉鐵龍性難馴論核陸戰扪膝麪塑廟略嫩寒盤程畔道離經辟寒香秋雨飾城時軌詩味鼠竊狗偷束缊請火送老俗眼塔院踢裡踏拉透體外國語舞忭無間地獄誣滅瞎胡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