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異香名。相傳焚之可避寒氣。 南朝 梁 任昉 《述異記》卷上:“辟寒香, 丹丹國 所出, 漢武 時入貢,每至大寒,於室焚之,暖氣翕然,自外而入,人皆減衣。”
“辟寒香”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詞彙,其含義和典故如下:
基本定義
“辟寒香”指一種異香,焚燒後可驅散寒氣、産生溫暖效果。該名稱由“辟”(避開)、“寒”(寒冷)、“香”(香料)三字構成,直觀體現其功能。
曆史典故
根據南朝梁代任昉的《述異記》記載,辟寒香産自“丹丹國”(古代東南亞小國),漢武帝時期作為貢品傳入中原。焚燒時,香氣能令室内迅速升溫,甚至讓人脫去厚重衣物。
目前關于辟寒香的具體成分和制作方法無明确記載,推測可能由熱帶香料植物制成。其描述多見于古代志怪小說,實際存在性存疑,更多作為文化意象流傳。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述異記》原文或相關古籍研究。
辟寒香是指一種能夠驅散寒氣、提供溫暖感覺的香料或香味,常用于寒冷的冬季。
辟(辛辣,刀刃) + 寒(宀宇,冫乚)+ 香(艹艸,月,王)
辟:辛辣部首,4畫;寒:宀宇部首,5畫;香:艹艸部首,9畫。
辟寒香一詞源于漢語中的寓意,寒冷象征着冬季的天氣,而辟寒香則是為了熏香或燃燒的一種香料,用于禦寒取暖。
繁體字為「辟寒香」,沒有發生顯著改變。
古代有些文獻中曾使用「辟蚶庠」或「辟寒祥」來形容辟寒香的作用。
1. 冬天裡,點燃一根辟寒香,屋内頓時彌漫起暖香。
2. 寒冷的室外,在鼻尖聞到辟寒香的味道,心中不禁油然而生一絲溫暖。
辟寒齋、辟寒丹、禦寒草、驅寒劑、寒氣襲人。
禦寒香、禦寒瑞香、暖香、溫香。
散寒香、辟暑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