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袿裳的意思、袿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袿裳的解释

即袿衣。 战国 楚 宋玉 《神女赋》:“振绣衣,被袿裳。”《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簪珥光采,袿裳鲜明。” 唐 冯贽 《南部烟花记·桂宫》:“ 丽华 被素袿裳,梳凌云髻,插白通草、苏孕子。” 清 张芳 《黛史》卷一:“袿,裳以为粲,秀腰修领见其都。”参见“ 袿衣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袿裳”是古代中国服饰中的一种特定形制,主要流行于汉代及以前,特指女性所穿的一种长衣,其特点在于衣裾(下摆)呈燕尾状分叉。以下是基于古代文献的详细解释:


一、字义解析

  1. 袿(guī)

    • 本义指长襦(长上衣),后特指女子长衣后襟的分叉。《释名·释衣服》载:“妇人上服曰袿,其下垂者上广下狭,如刀圭也。”(来源:汉典网
    • 《方言》注:“袿,妇人之上服也,江淮之间谓之褗。”
  2. 裳(cháng)

    • 古代指下裙,男女通用。《说文解字》:“裳,下帬(裙)也。”后泛指衣服下摆。

合成词“袿裳”即指带有燕尾形衣裾的长衣,是贵族女性的礼服。


二、形制特征

  1. 燕尾式衣裾

    袿裳最显著的特点是后裾分叉为两片,形似燕尾(亦称“圭”形),行走时衣裾飘动,体现优雅仪态。汉代刘熙《释名》描述:“袿,圭也……其体圭圭然疏离也。”

  2. 装饰繁复

    衣缘常饰以织锦、刺绣或缀有飘带(称“袿徽”),如《后汉书·舆服志》载:“太皇太后入庙服,绀上皂下……袿裳深衣制。”

  3. 礼制等级

    袿裳多用于祭祀、朝会等正式场合,是身份高贵的象征。曹植《洛神赋》中“扬轻袿之猗靡”即描绘其飘逸之态。


三、文献例证


四、形制演变

袿裳的燕尾设计可能源于先秦深衣制,汉代成为女性专属礼服,魏晋后逐渐简化,唐代演变为“襳褵”(长带装饰的披帛),宋代以后消失。其形制可通过汉代帛画(如马王堆帛画)及陶俑服饰得以印证。


参考文献

  1. 《释名》(东汉·刘熙),汉典网释义
  2.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中华书局点校本
  3. 《后汉书·舆服志》(南朝宋·范晔),中华书局版
  4. 《汉书》(东汉·班固),颜师古注本
  5. 《宋书·礼志》(南朝梁·沈约),中华书局点校本

网络扩展解释

“袿裳”可能与古代文献中的“褧裳”存在字形或发音上的混淆。根据现有资料分析:

  1. 褧裳的解释(参考):

    • 指古代贵族罩在锦衣外的单层纱衣,用于礼仪场合,兼具装饰与防尘功能。
    • 语出《诗经·郑风·丰》:“衣锦褧衣,裳锦褧裳”,体现先秦服饰的礼制层次感。
  2. “袿裳”的可能含义:

    • “袿”指妇女长袍,《释名》载“妇人上服曰袿”,因此“袿裳”可能指女性长衣与下裳的搭配服饰。
    • 但此用法在现存古籍中较少见,需结合具体文献上下文确认。
  3. 建议:

    • 若您查找的是“褧裳”,其释义已如上述。
    • 若确为“袿裳”,可能是特定文本中的服饰组合,需提供更多语境以便进一步考据。

由于现有资料有限,以上分析仅供参考,建议核对原文或查阅权威古籍注疏。

别人正在浏览...

爱好庵蔼安抚使谙历白漠半气蔽恶不敌不死庭残刑敕勒揣情疵点词约胆管点金成铁雕栾绮节洞屋斗艳争辉风袂风篷罘罟格尔木市狗蝨管窥蠡测鬼胡延海浦含靁还我河山坚秉积节京雒尘枯枝败叶了高陵頽龙凤帖轮云芒焰猛不防命中蝻蝗片文只事频带披索浅豁千金一笑认供十指连心说不了四郭童叟屠酤穨废腿洼子文契温文无远不届小咬邪眺心安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