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菽的意思、巴菽的詳細解釋
巴菽的解釋
即巴豆。《淮南子·說林訓》:“魚食巴菽而死,鼠食之而肥。”《文選·左思<蜀都賦>》:“其中則有巴菽巴戟。” 劉逵 注:“巴菽,巴豆也。”參見“ 巴豆 ”。
詞語分解
- 巴的解釋 巴 ā 粘結着的東西:泥巴。鍋巴。 粘貼,依附在别的東西上:飯巴鍋了。巴結别人。 貼近:前不巴村,後不巴店。 盼,期望:巴望。 張開:巴着眼睛。 古國名,在今中國四川省東部。 中國四川省東部,泛指四川
- 菽的解釋 菽 ū 豆的總稱:菽水(泛指粗茶淡飯,用以指對父母的奉養,如“菽菽承歡”)。菽麥。菽粟。 筆畫數:; 部首:艹;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巴菽,是中藥“巴豆”的古代别名之一,指大戟科植物巴豆(Croton tiglium L.)的幹燥成熟果實。它在傳統中醫藥學中具有明确的定義、藥性和應用範圍,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釋義與别名
“巴菽”之名最早見于秦漢時期的醫藥文獻,“巴”指其原産于古代巴蜀地區(今四川一帶),“菽”本義為豆類,因其果實形似豆莢而得名。其常見别名包括:
- 巴豆:最通用的正式名稱,沿用至今。
- 剛子:強調其藥性峻烈。
- 江子:因主産于長江流域而得名。
- 老陽子:象征其陽性、熱性特質。
(據《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記載)
二、藥性與功效
巴菽性熱,味辛,歸胃、大腸經,有大毒。核心功效為:
- 峻下寒積:攻逐腸胃中頑固寒邪與積滞,用于寒邪食積導緻的腹滿脹痛。
- 逐水退腫:消除胸腹積水,治療晚期血吸蟲病腹水、肝硬化腹水(需嚴格配伍)。
- 祛痰利咽:外用或少量内服可促使痰涎排出,緩解喉痹痰阻。
- 蝕瘡殺蟲:外用可腐蝕疥癬惡瘡,殺滅寄生蟲。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華本草》藥理規範)
三、傳統應用記載
- 經典方劑:
- 三物備急丸(《金匮要略》):巴豆配大黃、幹姜,急救寒積暴厥。
- 三物白散(《傷寒論》):巴豆與貝母、桔梗同用,治寒實結胸。
- 炮制減毒:曆代醫家強調需經去油制霜(巴豆霜)以降低毒性,确保用藥安全。
(參考《本草綱目·木二·巴豆》)
四、使用禁忌
因藥性猛烈且有劇毒,須嚴格遵循以下禁忌:
- 禁用人群:孕婦、體弱者、哺乳期婦女及消化道潰瘍者絕對禁用。
- 配伍禁忌:不宜與牽牛子同用(“十九畏”理論)。
- 劑量控制:内服量限于0.1–0.3克(巴豆霜),過量可緻劇烈腹瀉、脫水甚至休克。
(據《中藥學》教材及臨床用藥指南)
五、現代研究
現代藥理證實巴豆主要毒性成分為巴豆油(含巴豆樹脂)及毒性蛋白巴豆毒素,其瀉下機制為強烈刺激腸黏膜分泌炎症滲出物。臨床已極少内服,多作為外用藥或新劑型研究原料。
(綜合《中藥大辭典》《中華臨床中藥學》)
文獻依據:
- 李時珍. 本草綱目(明萬曆刻本). 木部·巴豆.
- 國家藥典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年版一部).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 江蘇新醫學院. 中藥大辭典.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 雷載權等. 中華臨床中藥學. 人民衛生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巴菽”是中藥“巴豆”的别名,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 讀音:bā shū(與“書”同音)
- 詞義:指巴豆,一種傳統中藥材,屬大戟科植物巴豆的幹燥成熟果實。
二、特性與用途
- 藥性:辛、溫,有毒。
- 主治:
- 宿食不化,幫助消化;
- 緩解大便閉塞,具有瀉下作用。
- 毒性注意:需嚴格遵醫囑使用,過量可能引發中毒。
三、文獻記載
- 《淮南子·說林訓》提到:“魚食巴菽而死,鼠食之而肥”,說明其對不同生物的作用差異。
- 《蜀都賦》中“巴菽巴戟”的記載,進一步印證其作為藥材的曆史應用。
四、其他解釋(較少見)
在部分語境中,“巴菽”被拆解為“追求豆類”,象征積極主動的态度,但此義項多見于古文引申,現代較少使用。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原文或藥理信息,可參考《漢典》《淮南子》等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嗄飯僾然白漫漫百縣跋勒國賓次殘弊孱淺侈豫滴礫敵應蕃衛附上高平裹腳布過街樓還視橫戟後楯黃池黃金界家成業就家丑講導進究進言究悉記憶力絶業苦劇栎散羅騎屢屢磨損清水無大魚覃慶丘林啟沃蜷卧人心大快三有沙路上調繕飾思鲈莼嵩溟宿膳台仆田采天室貼金推奉挽捉哇笑先斷後聞仙域顯誅寫家洗耳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