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 許由 。 唐 李白 《古風》之二四:“世無洗耳翁,誰知 堯 與 跖 !”參見“ 洗耳 ”。
“洗耳翁”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洗耳翁指許由,是古代傳說中的隱士。據《高士傳》記載,堯帝欲将帝位禅讓給許由,許由認為此言污染了自己的耳朵,遂到颍水邊洗耳,以示清高。後世用此詞代指超脫世俗、不願介入紛争的高潔之士。
核心典故:
許由因拒絕接受帝位而洗耳,成為淡泊名利的象征。此故事衍生出“洗耳”“巢由耳”等詞彙,均與隱逸文化相關。
文學引用:
唐代李白在《古風·其二十四》中寫道:“世無洗耳翁,誰知堯與跖!”,借“洗耳翁”諷刺當時社會缺乏高潔之士。
部分解釋(如)将其泛化為“虛心聽取意見”,實為混淆了“洗耳恭聽”等近義成語的用法。需注意:“洗耳翁”特指許由典故,強調避世高潔,而非單純謙虛。
如需進一步了解許由相關典故,可參考《莊子·逍遙遊》及《高士傳》等文獻。
《洗耳翁》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懸崖勒馬,認識到錯誤并改正,即洗去耳邊的塵土,重新明白事情的真相。
《洗耳翁》的部首是《翁》,總共有11個筆畫。
這個成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故事。相傳,晉朝時期,有位名叫袁宏的官員因為一時欺騙上司而受到懲罰。他受到處罰後,十分懊悔,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于是洗去耳邊的塵土,表達了對上司的歉意和決心改過自新的誠意。
《洗耳翁》的繁體字是「洗耳翁」,拼音為「xǐ ěr wēng」。
古時候,《洗耳翁》的漢字寫法與現在相同,沒有太大的變化。
他之前一直堅持自己是對的,但最終明白了自己錯了,于是他洗耳翁,向大家道了歉。
洗手、耳邊、翁者、洗面、洗眼。
悔過自新、忏悔、改過自新。
固執、不改初衷、執迷不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