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字的意思、問字的詳細解釋
問字的解釋
[ask;inquire] 請教學問
聞道攜壺來問字。——蘇轼詩
客來問字莫載酒。——黃庭堅《謝送碾壑源棟芽》
詳細解釋
據《漢字·揚雄傳》載, 揚雄 多識古文奇字, 劉棻 曾向 揚雄 學奇字。後來稱從人受學或向人請教為“問字”。 宋 黃庭堅 《謝送碾壑源揀芽》詩:“已戒應門老馬走,客來問字莫載酒。” 宋 陸遊 《小園》詩:“客因問字來攜酒,僧趁分題就賦詩。” 清 趙翼 《稚存見題賤照》詩:“乞書币湧 李邕 門,問字酒填 揚子 宅。”
詞語分解
- 問的解釋 問 (問) è 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請人解答:詢問。問答。問題。問鼎(指圖謀奪取政權)。問津。質問。過問。 為表關切而詢問:慰問。問候。問長問短。 審訊,追究:審問。問案。唯你是問。 管,幹預:概不過
- 字的解釋 字 ì 用來記錄語言的符號:文字。漢字。字符。字母。字典。字句。字裡行(俷 )間。字斟句酌。 文字的不同形式,書法的派别:草字。篆字。顔字。柳字。歐字。趙字。 書法的作品:字畫。字幅。 字的音:字正腔
專業解析
“問”字漢語詞典釋義
一、基本釋義
- 本義:詢問,尋求信息。《漢語大字典》釋為“以言相詢”,如《論語·泰伯》:“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
- 引申義:
- 責問:含追究意,如《資治通鑒·唐紀》:“苟或不足,雖親必問。”
- 問候:表關切,如王維《雜詩》:“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以問寄托思鄉情)
- 幹預:如“過問”“不聞不問”,《晉書·王衍傳》:“衍妻郭氏,聚斂無厭,衍不能禁,而口未嘗言錢。郭欲試之,令婢以錢繞床。衍晨起,謂婢曰:‘舉阿堵物卻!’其措意如此。”
二、字形演變
“問”為形聲字,小篆字形從“口”(表言語行為)、“門”聲(表音)。《說文解字·口部》釋:“訊也,從口門聲。”
三、特殊用法
- 通假字:古文中通“聞”,表聲譽,如《詩經·大雅·文王》:“宣昭義問,有虞殷自天。”
參考來源
- 《漢語大字典》(第二版),四川辭書出版社
- 《漢語大詞典》(網絡版),漢典
- 《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
- 《詩經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問字”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源于曆史典故及文學引用,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本義與典故
“問字”最初源于《漢書·揚雄傳》的記載:漢代學者揚雄精通古文奇字,劉棻曾向他學習奇字。後來,“問字”被引申為向人請教學問或求學的代稱,例如宋代陸遊詩句“客因問字來攜酒”便化用了這一典故。
-
引申含義
在文學作品中,“問字”常表達對知識的渴求或文人間的交流,如蘇轼的“聞道攜壺來問字”和黃庭堅的“客來問字莫載酒”,均以“問字”暗指學問探讨。
二、用法與示例
- 古代用法:多用于描述文人求學或學術交流的場景,如“僧趁分題就賦詩,客來問字來攜酒”(陸遊《小園》)。
- 現代延伸:如今可比喻虛心請教或學術互動,但實際使用中仍帶有古典色彩。
三、相關擴展
- 字形演變:“問”字甲骨文由“門”和“口”組成,本義為拘禁并審訊,後演變為詢問。
- 文化意義:體現了古代尊師重道的傳統,以及文人以學問相交的風氣。
如需更多詩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漢典、天奇教育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柏子香八垠悲惋陛辭鼻選波濤滾滾虿尾書槎枒城臯創辦穿貫捶字單立典章吊打帝猷鬥鷄走狗度索君豐上削下風形風占風中之燭纥突隣還忌悍強寒音橫行天下猴玃互動膠淺腳頭妻皲手繭足拘引喟然長歎琅花連日盲女篾籃冥行擿埴旁春蓬池骈翼匹婦溝渠綦弁戚畹绮園诎人取正失俪收禁水寨碎劇檀香圖鑒酴醾屯備玩歲愒月晩志無出其右無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