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諸的意思、望諸的詳細解釋
望諸的解釋
(1).古澤名。 春秋 屬 宋 , 戰國 時為 齊 地,後歸 趙 。故地在今 河南省 睢縣 與 山東省 菏澤市 之間。參閱《周禮·夏官·職方氏》。
(2).即 望諸君 。 清 顧炎武 《酬李子德二十四韻》:“適 楚 懷 陳軫 ,遊 燕 弔 望諸 。”
詞語分解
- 望的解釋 望 à 看,往遠處看:望見。眺望。張望。望塵莫及(喻遠遠落後)。望風捕影。 拜訪:看望。拜望。探望。 希圖,盼:期望。欲望。喜出望外。 人所敬仰的,有名的:望族。名望。聲望。威望。 向,朝着:望東走。
- 諸的解釋 諸 (諸) ū 衆,許多:諸位。諸君。諸侯。 “之于”或“之乎”的合音:投諸渤海之尾。 猶“之”:“能事諸乎?”。 猶“于”:“宋人事資章甫適諸越”。 語助,無實在意義:“日居月諸,照臨下土”。 姓。
專業解析
“望諸”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與文化内涵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進行解釋:
一、 本義:古澤薮名
- 釋義: “望諸”最初是中國古代“九薮”(九大湖泊沼澤)之一的具體名稱。
- 地理位置: 據古籍記載,其位置大緻在今河南省商丘市、山東省菏澤市一帶,或更具體地指向商丘東北。
- 曆史記載: 此義項主要見于早期地理志和注釋類典籍。
- 《周禮·夏官·職方氏》:“河南曰豫州……其澤薮曰圃田,其川荥雒……望諸。”(此條釋義源自《周禮》原文及曆代注疏,如鄭玄注、賈公彥疏等,為“望諸”最原始的地理含義。)
- 《漢書·地理志上》亦有提及豫州澤薮為“圃田”,而“望諸”常被視為其别稱或相關區域。(此義項在《漢書》地理志及相關研究中得到印證。)
二、 引申義:著名曆史人物的代稱(樂毅)
- 釋義: “望諸”最廣為人知的含義是作為戰國時期燕國名将樂毅的封號,即“望諸君”。因此,“望諸”常被用作樂毅的代稱。
- 曆史背景: 樂毅曾率領燕國等五國聯軍伐齊,連下七十餘城,功勳卓著。後因受猜忌離燕投趙,趙國将“觀津”(今河北武邑東)封予樂毅,號“望諸君”。
- 文化影響: 此代稱承載了樂毅忠勇、才能卓越卻遭遇坎坷的曆史形象,多見于史書和文學作品。
- 《史記·樂毅列傳》:“于是燕王複以樂毅子樂間為昌國君;而樂毅往來複通燕,燕、趙以為客卿。樂毅卒于趙。” 唐司馬貞《史記索隱》注曰:“望諸,澤名,在齊。趙封毅于觀津,號望諸君,望諸,齊澤名,在齊境。”(此條為“望諸君”封號來源的權威曆史記載和經典注釋。)
- 《戰國策·燕策二·昌國君樂毅為燕昭王合五國之兵而攻齊》:“樂毅奔趙,趙封以為望諸君。”(《戰國策》直接記錄了樂毅受封“望諸君”的史實。)
- 後世文人常以“望諸”指代樂毅,如詩詞中用典。
“望諸”一詞具有雙重含義:
- 地理專名: 指中國古代九薮之一的特定澤薮,位于今豫魯交界處。
- 人物代稱: 特指戰國名将樂毅,源于其受封的爵號“望諸君”,成為其身份與曆史故事的象征。
主要參考來源依據:
- 《周禮注疏》(中華書局點校本) - 記載“望諸”為豫州澤薮。
- 《漢書·地理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 涉及古代地理區劃及澤薮。
- 《史記·樂毅列傳》及司馬貞《史記索隱》(中華書局點校本) - 核心史實,明确記載樂毅封號“望諸君”及其來源解釋。
- 《戰國策》(上海古籍出版社點校本) - 直接記錄樂毅受封“望諸君”的史實。
網絡擴展解釋
“望諸”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1.古澤名(地理概念)
- 基本釋義:指春秋戰國時期的一處湖泊或沼澤地,最初屬宋國,後為齊國所有,最終歸趙國管轄。其故地位于今河南省睢縣與山東省菏澤市之間。
- 文獻依據:最早見于《周禮·夏官·職方氏》,清代顧炎武在詩作中亦有提及(如“遊燕弔望諸”)。
2.“望諸君”的簡稱(曆史人物稱號)
- 人物背景:戰國時期燕國名将樂毅投奔趙國後,趙王封其為“望諸君”,這一稱號可能與其封地“望諸”相關。
- 引申含義:後世常以“望諸”代指樂毅,表達對其軍事才能或人生際遇的追念,如“弔望諸”即憑吊樂毅。
其他補充說明
部分文獻(如、8)提到“望諸”作為成語表示“向衆人請教”或“對衆人的期望”,但此用法在權威典籍中較少見,可能為現代引申義或誤用,需謹慎考據。
提示:若需深入探究地理沿革或人物典故,建議參考《周禮》《戰國策》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贲治布縷慘呼叱嚷楚山巫水叢滋等好雕飕拂拂嬌公共課顧筆還聲含宮咀征黑黝黝回翔活意狡惑交至金蓓鹫殿九郡眷恤軍國暌絕樂道安貧連房買價芒刺漫天開價芼羹彌襟明妝破爛流丢錢井經商前茅清介有守輕驟侵加侵滅欽召茕困仁壽宮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滲涼深泉蛇珠雀環士流獸心人面睡獅四合院綏山桃棠郊成政推頽玩愒玩延未始文明小史誤奪汙塗硝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