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园的意思、孤独园的详细解释
孤独园的解释
古时收养无人赡养的老人和孤儿的机构。《梁书·武帝纪下》:“又於京师置孤独园,孤幼有归,华髮不匱。若终年命,厚加料理。”
词语分解
- 孤的解释 孤 ū 幼年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孤儿。遗孤。托孤。孤寡鳏独(孤儿,******,无妻或丧妻的人,年老无子女的人)。 单独:孤单。孤独。孤立。孤僻。孤傲。孤茕(单独无依然)。孤介。孤身。孤危。孤芳自赏。孤苦伶仃
- 独园的解释 佛教语。 给孤独园 的省称。亦泛指寺院。 唐 杜甫 《题忠州龙兴寺所居院壁》诗:“淹泊仍愁虎,深居赖独园。” 仇兆鳌 注:“居独园,在寺院也。”
专业解析
孤独园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是指古代佛教寺院设立的、专门收容和救济孤儿、孤寡老人及无依无靠者的慈善场所。以下从词典释义角度详细阐释:
一、基本释义
“孤独园”一词由“孤”“独”“园”三字构成:
- 孤:指失去父母或依靠的儿童(孤儿)。
- 独:指年老无子女依靠者(独老、鳏寡)。
- 园:原指种植花木果蔬之地,此处引申为提供庇护、养育的特定场所或机构。
合称“孤独园”,即收容并抚养孤儿、赡养孤寡老人的慈善机构。
二、历史渊源与功能
该词源于中国南北朝时期佛教的慈善实践:
- 起源:据《梁书·武帝本纪》记载,南朝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教,于普通二年(公元521年)下诏在京师建康(今南京)设立“孤独园”,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由官方设立、并明确记载名称的综合性慈善机构之一。其设立深受佛教“慈悲济世”“普度众生”思想的影响。
- 职能:孤独园的主要职能是收容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包括:
- 无人抚养的孤儿。
- 无子女赡养的孤寡老人。
- 无家可归的残疾人、贫困者。
- 运作:通常由官府出资或划拨土地,委托佛教寺院进行日常管理和照料,为收容者提供基本食宿、医疗及简单的教育(如对孤儿)。它体现了佛教福田思想与社会救济的结合。
三、文化意义与影响
- 佛教慈善的典范:孤独园是佛教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将其教义应用于社会公益事业的直接体现,是后世各类慈善机构(如悲田养病坊、福田院、养济院等)的重要雏形。
- 社会保障的早期形态:它标志着中国古代社会救济制度从临时性赈济向设立常设机构进行收容抚养的转变,具有重要的社会保障史意义。
- 词汇的专指性:在汉语中,“孤独园”一词具有特定的历史和文化指向性,专指这种由佛教推动、官府支持或认可,以收容孤寡孤独者为目的的慈善场所,不同于一般的“养老院”或“孤儿院”等现代泛称。
参考资料来源:
- 《梁书·卷三·武帝本纪下》(记载梁武帝设立孤独园的原始史料)。
- 宋代佛教史书《佛祖统纪》(卷三十七等)对佛教慈善事业包括孤独园有相关记载和评述。
- 中国社会史、佛教史及慈善事业史研究专著(如王卫平《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与慈善事业》、张文《宋朝社会救济研究》等均有论及孤独园的起源与影响)。
网络扩展解释
“孤独园”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含义,需结合历史与宗教背景综合理解:
一、佛教圣地(专有名词)
指印度佛教圣地“祇树给孤独园”(简称祇园精舍),是释迦牟尼佛重要的传法场所。据记载,憍萨罗国长者给孤独(又名须达多)购得祇陀太子的园林,修建精舍供养佛陀,因树木由太子捐赠,故合称“祇树给孤独园”。此处是佛教早期两大精舍之一,多部佛经开篇提及此地,如《金刚经》载“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二、古代社会福利机构
中国南北朝时期,梁武帝于京师设立“孤独园”,专门收养无人赡养的孤寡老人和孤儿,并提供丧葬补助。据《梁书·武帝纪》记载,该机构保障了“孤幼有归,华发不匮”,并对亡者“厚加料理”。这一举措被视为早期官方慈善制度的范例。
补充说明:需注意现代网络中存在将“孤独园”解释为“形容独处状态”的衍生说法(如),但缺乏权威文献支撑,可能与原意存在偏差。建议优先参考历史与宗教领域的专业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柏历辨证论治璧流离鄙弃閟气部郎不毛楚沥丢手地委恶垛风积作用妦媶風生獸赗襚抚古各界乖寡寡谋贵人贱己嘉话煎烦讲款姜维解廌冠矜名妒能迥途妓筵具庆下开閤口受榴红卵砚路口摸拟末品某月木匵槃衍迁夺前人失脚,后人把滑千日打柴一日烧啓荜人类溶油审时度势始端事制寿筵陶令菊铁青外侨蚊翼物怪误会雾野下比贤母良妻鲜逸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