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制的鼓槌。古樂器。《舊唐書·太宗紀下》:“木馬塗車,土桴葦籥,事合古典,不為時用。”
“土桴”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為詳細解釋:
土桴(tǔ fú)指用土制成的鼓槌,屬于古代樂器中的一種。該詞主要用于描述原始或簡樸的打擊樂器配件。
根據記載,《舊唐書·太宗紀下》曾提到:“木馬塗車,土桴葦籥,事合古典,不為時用。”這裡“土桴”與“葦籥”(蘆葦制成的管樂器)并列,體現了古代禮儀中樸素的樂器形制。不過需注意,此文獻引用的來源網頁權威性較低,建議通過權威古籍資料進一步查證。
如需更深入的曆史背景或具體用例,可參考《舊唐書》原文或古代禮樂制度相關研究。
《土桴》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是指土地上種植農作物後的殘餘物,即田地裡面的稭稈、樹枝、禾稈等農作物的雜物。
《土桴》的部首拆分為「土」和「棒」,部首「土」表示與土地有關,而部首「棒」表示與棒棰相關。《土桴》的總筆畫數為11個。
《土桴》這個詞的來源較為常見,它來源于古代農田耕作過程中留下的農作物殘餘物。該詞的繁體字為「土棒」。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在有所不同。《土桴》在古代常常寫作「士棒」,其中的「士」字表示土地,「棒」字表示農作物的雜物。
1. 農民們将土桴用來做肥料,以充分利用農作物的殘餘物。
2. 秋收後,田地上堆滿了土桴,需要清理。
組詞方面,《土桴》可以與其他詞語搭配使用,例如:
1. 土桴堆:指田地裡堆放的農作物殘餘物。
2. 整理土桴:指清理田地中的農作物雜物。
與《土桴》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1. 稭稈:指莊稼摘取後的殘餘部分。
2. 麥杆:指莊稼中的麥子莖杆。
《土桴》的反義詞是「成熟莊稼」,指莊稼生長成熟後,殘餘部分較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