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失控 ”。謂把握不住馬勒。《宋書·晉平剌王休祐傳》:“驃騎馬驚,與直閣 夏文秀 馬相蹹, 文秀 堕地,驃騎失鞚,馬驚,觸松樹堕地,落硎中。”《南史》作“失控”。 宋 元懷 《拊掌錄》:“﹝ 石曼卿 ﹞善戲,嘗出遊 報寧寺 ,馭者失控,馬驚, 曼卿 堕馬。”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事部四》作“禦者失鞚”。
“失鞚”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鞚”指古代馬匹的勒口(即馬勒),用于控制方向。“失鞚”字面意為失去對馬勒的掌控,導緻馬匹失控。該詞亦作“失控”,但“失鞚”更強調因失去關鍵控制物(鞚)而引發的後果。
在古代社會,鞚不僅是騎具,還象征權勢地位。因此,“失鞚”被引申為因過失或變故失去權位,常見于描述官員被貶黜或領袖失勢的場景。例如秦末項羽因剛愎自用導緻兵敗、權勢盡失,即符合這一意象。
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境,如曆史評述或文學作品中,形容人物因自身錯誤(如失職、決策失誤等)而喪失原有地位。現代也可借喻對重要事物的失控狀态,但需結合上下文理解。
失鞚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失和鞚。
失的部首是“大”,筆畫數為5,表示丢失、失去。
鞚的部首是“革”,筆畫數為12,表示革除、改變。
失鞚這個詞的來源比較難追溯,它可能是由于古代人們把希望和信心比作一種物品或裝備,一旦丢失或改變,人們就會感到失去信心和希望的沮喪感。
在繁體中文中,失鞚的寫法和簡體中文一樣。
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在有所不同,但失鞚在古代的寫法與現在基本相同,沒有太大區别。
一些使用失鞚的例句:
1. 他在工作上遇到了很多困難,心裡感到一片失鞚。
2. 失戀後,她陷入了深深的失鞚之中。
組詞:失落、鞚懷、希望、信心。
近義詞:失望、洩氣。
反義詞:希望、信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