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用字多雙聲的詩。 清 納蘭性德 《渌水亭雜識》卷四:“口吃詩即翻也,疊韻詩即切也。” 清 趙翼 《陔馀叢考·口吃詩》:“ 王阮亭 《池北偶談》載 文太青 戲作《口吃詩》雲:‘黠子向客苦哆口,漆栗筆蜜手柳酒。’……然口吃詩不自 文太青 始, 唐 姚合 有《葡萄架》詩雲:‘萄藤 洞庭 頭,引葉漾盈搖。皎潔鈎高掛,玲瓏影落寮。’”
口吃詩是中國古代一種特殊的詩歌形式,其核心特點是大量使用雙聲字(即聲母相同的字),形成類似繞口令的韻律效果。以下是關于這一概念的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口吃詩又稱“雙聲詩”“同聲詩”或“繞口令詩”,要求詩句中每個字的聲母相同或相近,通過重複聲母造成誦讀時的拗口感。例如清代納蘭性德在《渌水亭雜識》中提到:“口吃詩即翻也,疊韻詩即切也”,這裡的“翻”指反切法中的聲母部分。
雙聲字的運用
雙聲字指兩個字的聲母相同(如“琳琅”“呢喃”)。口吃詩通常全句或全詩使用同一聲母的字,例如溫庭筠的“綠柳龍樓老,林蘿嶺路涼”,每字聲母均為“L”。
唐代起源
唐代詩人姚合曾創作《葡萄架》:“萄藤洞庭頭,引葉漾盈搖。皎潔鈎高挂,玲珑影落寮”,詩句以“T”“Y”等聲母重複構成雙聲效果。
清代發展
清代文太青的《口吃詩》寫道:“黠子向客苦哆口,漆栗筆蜜手柳酒”,通過密集的聲母重複模拟口吃者的發音特點。
語言遊戲
口吃詩是文人展示語言技巧的文字遊戲,通過聲母的刻意重複增加誦讀難度,類似于現代繞口令。
矯正發音
部分學者認為這類詩可能用于矯正口吃或訓練發音清晰度,但确切用途尚無定論。
口吃詩以雙聲字為核心,兼具趣味性和語言藝術性,體現了古代文人對漢語音韻的深入探索。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作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清代趙翼的《陔馀叢考》或納蘭性德的相關論述。
口吃詩是指那些讀起來節奏和韻律感很強的詩歌,其特點是音節重複和押韻的運用。這些詩歌常常被用于朗誦和演講,以增加娛樂性和感染力。
口吃詩的漢字“口吃”包含兩個部首,分别是“口”和“口”,共3個筆畫。
口吃詩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民間音樂和口頭傳統。在中國的文化曆史中,存在着豐富的音樂和韻律傳統,這種傳統的一部分就是口吃詩。
隨着時間的推移,口吃詩逐漸演變為一種獨立的詩歌形式,成為了表達個人情感和社會議題的重要手段。如今,口吃詩已經在舞台表演、電視節目和社交媒體中廣泛流傳和應用。
《口吃詩》(繁體字)
古代的漢字寫法相較現代有些差異,無法準确給出古代漢字寫法。但可以根據該詞的構造和組成部分來推測其古代漢字寫法。
他們将詩歌變成口吃詩,讓整個演出更加精彩紛呈。
口吃、詩歌、節奏、韻律、押韻、演講、朗誦、娛樂性、感染力、民間音樂、口頭傳統
口齒流暢的詩歌、韻律詩
口吃詩的反義詞難以确定,因為它是一種特定的詩歌形式。在音樂和詩歌領域,沒有一個确切的反義詞能夠與口吃詩相對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