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國殄瘁的意思、邦國殄瘁的詳細解釋
邦國殄瘁的解釋
殄:盡,絕;瘁:病。形容國家病困,陷于絕境。
詞語分解
- 邦國的解釋 國家。《詩·大雅·瞻卬》:“人之雲亡,邦國殄瘁。” 晉 劉琨 《勸進表》:“或多難以固邦國,或殷憂以啟聖明。” 唐 楊炯 《少室山少姨廟碑》:“瑤臺美化,闡邦國之風猷;銀牓嘉聲,茂君親之典禮。”
- 殄瘁的解釋 亦作“ 殄悴 ”。.困窮,困苦。《詩·大雅·瞻卬》:“人之雲亡,邦國殄瘁。”《漢書·王莽傳上》引作“殄顇”。《晉書·殷浩傳》:“華夏鼎沸,黎元殄悴。”《宋書·謝晦傳》:“若使小人得志,君子道消,凡百有
專業解析
"邦國殄瘁"是一個源自古代經典的漢語成語,其含義深刻,主要用于描述國家或政權陷入危亡、衰敗的境地。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及典籍的詳細解釋:
一、核心釋義
指國家陷入危難困苦,瀕臨衰亡的狀态。其中:
- "邦國":泛指國家、社稷。
- "殄"(tiǎn):意為滅絕、毀滅。
- "瘁"(cuì):意為勞苦、憔悴,引申為衰敗。
二字合用,強調國家因内憂外患而元氣耗盡、民生凋敝的嚴重危機。
二、典籍出處
該成語最早見于《詩經·大雅·瞻卬》:
"人之雲亡,邦國殄瘁。"
意為賢良之士離去,國家便會衰敗覆亡。此處以人才流失喻指國家根基動搖,成為後世引用此典的源頭。
三、語義演變與用法
- 古代語境:
多用于勸谏君王親賢遠佞,強調治國需依賴賢能。如《漢書·匡衡傳》引此句谏言選賢任能的重要性。
- 現代引申:
泛指任何組織或集體因核心力量喪失而陷入困境,如"企業骨幹離職,緻邦國殄瘁之象"。
四、權威詞典釋義
五、引用示例
- 《昭明文選·班固〈幽通賦〉》:
"周賈蕩而貢憤兮,齊死生與禍福。抗爽言以矯情兮,信畏犧而忌鵩。邦國殄瘁,哀我人斯!"
此處借典抒寫對國運衰微的悲歎。
- 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
"自甲申淪陷,以至今日,邦國殄瘁者六十年。"
用以批判清末統治危機。
六、近義與反義
- 近義詞:國步艱難、社稷丘墟、風雨飄搖
- 反義詞:國泰民安、海晏河清、河清社鳴
參考資料:
- 《詩經·大雅·瞻卬》(中華書局點校本)
-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 《辭源》(商務印書館)
- 《昭明文選·班固〈幽通賦〉》(上海古籍出版社)
- 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收錄于《章太炎全集》)
網絡擴展解釋
“邦國殄瘁”是一個源自《詩經》的成語,主要用于描述國家陷入困境、瀕臨危亡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字詞分解:
- 邦國:指國家。
- 殄(tiǎn):意為“盡、絕”,引申為徹底衰敗。
- 瘁(cuì):指“病、困苦”,形容國家疲憊不堪。
- 整體含義:形容國家因内憂外患而病困衰弱,處于絕境。
二、出處與背景
- 原始出處:出自《詩經·大雅·瞻卬》:“人之雲亡,邦國殄瘁。”意為賢能之士離去,國家将陷入危亡。
- 曆史背景:此詩批評周幽王寵幸褒姒、驅逐賢臣,導緻政治腐敗與國家危機。
三、用法與示例
-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多用于客觀描述國家衰敗的語境。
- 語法結構:主謂式結構,通常作賓語(如“甯使人材蟄伏,邦國殄瘁”)。
- 現代用例:可用于警示國家治理失當或人才流失的後果,例如:“若忽視民生,縱容腐敗,恐緻邦國殄瘁。”
四、相關擴展
- 近義關聯:與“國将不國”“危如累卵”等成語含義相近,均強調國家危局。
- 文化意義:反映了古代對賢能治國、政治清明的重視,具有曆史警示作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詩經》原文或曆史評注(來源:、2、4、7、8)。
别人正在浏覽...
奧渺側聽成昏承流侈家赤鴉錯斷丹鸾對象二名惡聲反路趕塌高彩孤踝臌脹海螯海寇哈密瓜含悲杭本合交荷蒙怳悸黃蕋健仰斤斤計較具存科生胯子連窩端遼左曆歲馬溜船沒底坑邈掠抹脖子凝霭蜺妖偶函數俳優遣返前資官栖遲衾褥全能運動耎弱少息奢廣射罔手忙腳亂損毀台階平唐喪歎嘻屯如土揖危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