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國殄瘁的意思、邦國殄瘁的詳細解釋
邦國殄瘁的解釋
殄:盡,絕;瘁:病。形容國家病困,陷于絕境。
詞語分解
- 邦國的解釋 國家。《詩·大雅·瞻卬》:“人之雲亡,邦國殄瘁。” 晉 劉琨 《勸進表》:“或多難以固邦國,或殷憂以啟聖明。” 唐 楊炯 《少室山少姨廟碑》:“瑤臺美化,闡邦國之風猷;銀牓嘉聲,茂君親之典禮。”
- 殄瘁的解釋 亦作“ 殄悴 ”。.困窮,困苦。《詩·大雅·瞻卬》:“人之雲亡,邦國殄瘁。”《漢書·王莽傳上》引作“殄顇”。《晉書·殷浩傳》:“華夏鼎沸,黎元殄悴。”《宋書·謝晦傳》:“若使小人得志,君子道消,凡百有
網絡擴展解釋
“邦國殄瘁”是一個源自《詩經》的成語,主要用于描述國家陷入困境、瀕臨危亡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字詞分解:
- 邦國:指國家。
- 殄(tiǎn):意為“盡、絕”,引申為徹底衰敗。
- 瘁(cuì):指“病、困苦”,形容國家疲憊不堪。
- 整體含義:形容國家因内憂外患而病困衰弱,處于絕境。
二、出處與背景
- 原始出處:出自《詩經·大雅·瞻卬》:“人之雲亡,邦國殄瘁。”意為賢能之士離去,國家将陷入危亡。
- 曆史背景:此詩批評周幽王寵幸褒姒、驅逐賢臣,導緻政治腐敗與國家危機。
三、用法與示例
-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多用于客觀描述國家衰敗的語境。
- 語法結構:主謂式結構,通常作賓語(如“甯使人材蟄伏,邦國殄瘁”)。
- 現代用例:可用于警示國家治理失當或人才流失的後果,例如:“若忽視民生,縱容腐敗,恐緻邦國殄瘁。”
四、相關擴展
- 近義關聯:與“國将不國”“危如累卵”等成語含義相近,均強調國家危局。
- 文化意義:反映了古代對賢能治國、政治清明的重視,具有曆史警示作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詩經》原文或曆史評注(來源:、2、4、7、8)。
網絡擴展解釋二
邦國殄瘁(bāng guó tiǎn cuì)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國家瀕臨滅亡的境地。接下來我将為您提供關于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和古時候漢字寫法、以及例句。同時,我也會給您一些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拆分部首和筆畫:
邦字的拆分部首是阝(阜),它的筆畫數是8;
國字的拆分部首是囗,它的筆畫數是7;
殄字的拆分部首是歹,它的筆畫數是10;
瘁字的拆分部首是疒,它的筆畫數是11。
來源:
邦國殄瘁這個詞源于《左傳》中的一句話:“讓人聽聞,使民殚瘁。”後來逐漸演變成了邦國殄瘁這個成語,常用來形容國家面臨滅亡的危機。
繁體和古時候漢字寫法:
邦字的繁體為邦,古時候的寫法為阡;
國字的繁體為國,古時候的寫法為囯;
殄字的繁體為殄,古時候的寫法為殄;
瘁字的繁體為瘁,古時候的寫法為瘁。
例句:
這個國家經曆了一場長期的戰争,最終陷入了邦國殄瘁的境地。
組詞:
邦國
邦國政治
國家殄瘁
近義詞:
國破家亡
反義詞:
國家興旺
希望這些信息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您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